浴火凤凰 发表于 2014-4-25 13:30:44

爱不可审视

很多时候,当别人向我们寻求帮助时,我们不是首先去考虑“他需要”,而是去考虑他“是否需要”或“需要多少”,似乎深怕我们同情或者说爱得不够合理和得不到相应的结果。且不说同情或爱应不应该合理或要求结果这一点,单说一个需要的可能是否可以衡量,就知道我们的这种考虑其实是出于自私。
    我国古代有个昏庸的皇帝,一次一位大臣启奏说,某个地方遭了饥荒,好多百姓都饿死了,希望皇帝能开仓放粮,淍济百姓。皇帝听后不解说:“他们既然没有粮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个故事虽然可笑,但却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心理。我们往往只会以已度人,难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别人的需要。因此,我们怎么能够去度量别人需要的可能呢?也许待我们正确判断出是否该帮助某人时,我们已经永远失去行这个爱德的机会了。圣味增爵在这方面给我们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无论何时遇见何种向他求助的人,都不会拒绝帮助。他说:“我宁可被骗一万次,也决不错过一次帮助有真正需要的人的机会”。
    是的,爱是不计回报的,因此它永远都不会落空。我们之所以给予,是因为爱基督,是因为接受者是基督的“最小弟兄”。我们爱就爱了,这爱并不会由于其对象或其结果而变小,因为我们的赏报是在天上。但如若我们在一个有需要的人面前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便永远都欠他一份爱。爱也是无限宽广的,因此它就不会不合理。难道我们能够说,某人值得爱,某人不值得爱吗?或者能够说应该爱某人多一点,爱某人少一点吗?这种“爱”已参杂了太多的利害关系,它实际上并非真爱。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印度故事。一个年轻的乞丐向一位过路的贵妇讨钱,那位贵妇看了看他说:“你年纪轻轻,怎么不自食其力?”乞丐愤怒地回答:“我是向你要钱,不是要忠告!”。言外之意是说:我是向你要帮助,要同情,要理解(如果从表面上难以理解,那就试着通过聆听我生命的经历,通过走近我的内心来理解),而不是要审视和审判。的确,爱是没有什么前提条件的,决不应该将它建立在审视上。爱就是白白地给予。如果我们有爱,我们就会毫不忧郁地给;如果我们审视,就说明我们没有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不可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