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张老照片在教友群里疯传,那是北京宣武门教堂的黑白照片:神父正在有板有眼地做弥撒,堂里整齐地跪着男女“教友”,一个穿着连衣裙小女孩站在过道中间,用涉世未深的眼神看着摄影师的镜头。真可谓:大堂一尘不染,气氛庄严法相,孩子憨态可掬,大人穿戴体面。 大家都在找镜头里的可爱的小女孩,说这张照片是上世纪60年代的,寻找已经七十岁了。。 我看了一下照片,感觉不像五、六十年代的场景,但有人跟我说,这是“夏宫的刘阳”发的,并转发刘阳老师的的微博截图,刘阳说: “新买到一张老照片,是英国摄影师拍摄的北京宣武门教堂六十年代中期的一场照片。不久后,南堂就关闭了。中间这位小女孩今天也得有近七十岁了吧?要是能找到此人,我可以再复制一张照片送给这位昔日的小教友做纪念”。 由于我的微信号反复被封,和刘阳老师已经没有微信联系了。只有他的QQ号,于是我对刘老师说,如果确定这张照片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照的,也就是1962年-196666年之间,我推测镜头中的大部分人是群众演员而非教友,这个小女孩是“小教友”的概率小于20%。原因如下: 1、所有人身上一块补丁没有,大部分人穿着白色的夏装,特别是小女孩身上的连衣裙和白色的袜子,不像是来自普通人的装束。我们知道那个年代布票供应有限,用有限的布票做一件夏装,男士做灰色、浅蓝夏装的概率要远高于白色,因为白色不耐脏,且传统棉布不容易晾干,而那个年代坐办公室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白衣服的比例不会这么高。另外那个时代的男士夏天穿海军魂背心的比例也不低,图片中没显示出来。 女士选择白布料做夏装的比例也很低,选小碎花、格子布更有性价比。从大部分穿浅色夏装且头发修剪的都一丝不苟来看,更像是经常在大型活动中当群演的人。 2、前面的弥撒正在进行,而左侧的妇女们竟然没有一个戴头巾,这在礼仪改革之前是不存在的场景。修师傅猜测为何每人戴头巾,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在披麻戴孝的时候才会用白色纺织品裹头。 3、经历50年代的历次运动,到了62年重新开堂,堂里正常望弥撒的人极少,不太可能像照片这样基本坐满,而且那时候未成年人也不能进堂。 所以修师傅大胆猜测这是一场对外国友人的外宣活动,里面做的大部分是群众演员,如同今天去三将军的国度里一样。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大概率不是“小教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