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41|回复: 0

圣多玛斯·阿奎纳(托马斯·阿奎那)维库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 22: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多玛斯.阿奎纳    St. Thomas Aquinas


时代:第十三世纪 (1225-1274)
地区:意大利、巴黎
职务:道明会神父
类别:牧者、圣师
纪念日:一月二十八日
主保:大学生的主保
多玛斯.阿奎纳生于公爵之家,自幼在加西诺山隐院接受本笃会士的教导,于拿玻里入读大学。十八岁加入道明会。家人极力反对,把他掳走及禁锢,使用各种方法使他放弃修道的志愿,甚至以女色引诱都不能成功,终于在一年多后重返修会。
  
一二四五至一二四八年在巴黎研习,以圣亚尔伯为师。一二五零年获祝圣为神父,并返回巴黎教授神学,其后获博士学位;也曾于意大利授课。他是非常著名的学者,名震全欧。
  
他对教会所作的贡献极大,尤其在「理智」与「信仰」之间的整合。

相信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在意志受到天主恩宠的推动下,对天主的真理表示同意。(圣多玛斯.阿奎纳)
Believing is an act of the intellect assenting to the divine truth by command of the will moved by God through grace.
 
天主的独生子,为了要使我们分享祂的天主性,便取了我们的人性,为的是成了人之后的祂,能使人成为天主。(圣多玛斯.阿奎纳)


The only-begotten Son of God, wanting to make us sharers in his divinity, assumed our nature, so that he, made man, might make men gods.




开放、中立,源自维基百科。维库,知识与思想的自由文库

托马斯·阿奎纳

1225年出生 | 1274年逝世 | 神学家 | 意大利思想家 | 意大利哲学家 | 意大利天主教人士 | 经院哲学 | 拉齐




西方哲学家
中世纪哲学家
姓名:托马斯·阿奎纳
出生:1225年意大利阿奎诺
逝世:1274年3月7日(意大利拉齐奥
学派/流派:经院哲学、托马斯学派
主要领域:形而上学(包括神学)、逻辑知识论伦理学政治
著名思想:五个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双面效应原理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亚维侯圣奥古斯丁迈蒙尼德
施影响于:约翰·洛克但丁伊利莎白·安司孔

圣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哲学家神学家,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生平

早年生涯托马斯·阿奎纳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一脉可以溯源到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1]。他大约在1225年初,出生于那不勒斯王国的Roccasecca城堡,该地的领主正是其父兰道夫伯爵。他的叔叔西尼巴尔德,是附近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的院长。于是伯爵一家寄望托马斯长大后能侄承叔业。在当时,这也是贵族子弟出人头地的一条常见途径[1]

阿奎纳在五岁时进入进修院学习,十六岁时负笈那不勒斯大学,学习了六年时间。期间,他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多明我会,该会和方济会共同对欧洲中世纪早期建立的神职阶层发起了革命性的挑战[1]。阿奎纳的这一转变令其家族感到不悦;在去罗马的路途中,阿奎纳被他的几个兄弟逮住、押送回圣齐奥瓦尼城堡,并在那里监禁了一两年,以迫使他放弃自己的志向。根据最早有关阿奎纳的传记的记载,他的家人甚至安排娼妓去诱惑他,但他不为所动。在教宗诺森四世的干预下,最后其家庭还是妥协了。十七岁时,他终于穿上了道明会会服[1]

他的师长看出阿奎纳在神学上天赋秉异,1244年便送他去科隆的多明我神学院,师从大阿尔伯特学习哲学和神学。1245年,他跟随大阿尔伯特去巴黎大学三年。在这段期间阿奎纳也将自己卷入了大学与天主教修士之间有关教学自由的纠纷,阿奎纳主动抵制大学提供的演讲和小册子。当教宗获知这起争议时,多明我会挑选了阿奎纳作为辩护者。阿奎纳在辩论中大获全胜,击败了当时相当知名的大学校长圣阿穆尔的论点[1]

阿奎纳接著取得了神学的学士学位。在1248年他返回科隆担任讲师,这一年是他的著述和公务生涯的开端。与哲学家大阿尔伯特的共事经历对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造就成睿智的学者,并终身跟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论。

1252年阿奎纳前往巴黎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当时大学的教授联会对托钵修会的攻击,他遇到了相当的困难。但最终仍于1256取得学位和教职;后来他与友人Bonaventura一起取得神学博士学位,在巴黎、罗马和一些意大利城市教了几年书,并且开始著述。自此以后,他开始了劳碌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修会里积极侍奉,频繁地旅行和讲学,并且经常向教宗提出有关各地政务的建议[1]

1259年,他在Valenciennes教区取得一个重要职位。在教宗乌尔班四世的请求下,他又移居罗马。1263年,他出现在伦敦的多明我会中。1288年,他又前往罗马和博洛尼亚讲学,并且投身于教会的公共事务中[2]

在1269至1271年间,他回到了巴黎。除教书外,还管理教会事务,并且做他的亲戚--法国国王路易八世的国事顾问。1272年佛罗伦萨提供一个让他在当地教区内选择座堂的机会,他担任了修道会的院长,并且应查尔斯王的请求,在那不勒斯担任教授职务[3]

在这些年里阿奎纳每天不停的进行传教,并且写下许多的训诫、问答集、以及授课笔记。他也开始撰写他的大作《神学大学》。教会曾提供他那不勒斯的大主教和卡西诺山修道院院长的职位,但都被他婉拒了[4]


托马斯·阿奎纳

1273年12月6日的一次弥撒仪式中,阿奎纳还称自己看见了神迹。事后他停止写作,使得《神学大全》变成未完成作品。当被问及为何封笔时,阿奎纳答道:“我写不下去了……与我所见和受到的启示相比,我过去所写的一切犹如草芥。”后来有人称阿奎纳在祷告时听到了来自十字架的声音,称赞他的写作。还有修道士宣称曾看到他凌空飘起。

据同时代的人描述,阿奎纳是个大块头,肥胖而且皮肤黝黑,头颅硕大,发髻很高。他的为人处世表现出很好的教养:众人认为他举止端正,温文尔雅,而且令人如沐春风。在争论中,他保持克制,并且用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赢得对手的尊重。他品位朴素,周围的人为其出色的记忆力所倾倒。在他沉思时,常对周遭的环境浑然不知。他能够系统、清晰和简明地表达他人的意见,使自己的思想富有热情而且兼收并蓄。在另一方面,他经常对于自己著作的数量不足感到遗憾,因为他认为他所受到的神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3]

去世和封圣在1274年1月,额我略十世指派阿奎纳参加第二次里昂会议。他的工作是调查并且研究出希腊与拉丁教会之间的差异。身体状况已经相当差的阿奎纳在前往会议的旅程中停留于一座侄女的城堡中,病况开始恶化。阿奎纳希望在修道院里走完人生旅程,但却无法及时抵达多明我会的教堂,最后他被带至一座熙笃会的教堂。在经历七周的病痛煎熬后,于1274年3月7日去世[3]

但丁(Purg. xx. 69)引用阿奎纳的一个友人的说法,宣称阿奎纳是被西西里国王查理斯一世(Charles I of Sicily)下令毒死的。不过,历史学家Antonio Muratori重新找出了这段朋友的记载,但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阴谋论的叙述[4]

所有与阿奎纳相识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他获得了教会赐予的“天使博士”(doctor angelicus)的头衔[3]。但丁在神曲中将阿奎纳布置在第四层天堂,与其他伟大的宗教思想家并列一堂。在1319年,天主教教会开始调查将阿奎纳封圣的可能性。若望二十二世1323年6月18日亚维农正式宣布将阿奎纳封为圣人[3] 。在1567年,庇护五世将圣托马斯·阿奎纳日与其他四名最伟大的拉丁神学家:安波罗修杰罗姆圣奥古斯丁葛利格理并列。

阿奎纳的《神学大全》被教会视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第十九届大公会议上它还被与圣经和教谕(Decretal)并列[5]。他在神学思想发展上的重要性只有圣奥古斯丁能够相提并论。良十三世1879年8月4日的教宗通谕里还指出阿奎纳的神学是构成天主教思想的关键著作,也因此他下令将阿奎纳的著作立为天主教会的思想基础,所有的天主教学院和大学都必须教导阿奎纳的理论,并且还建议教师们在谈及那些阿奎纳没有明白阐述到的议题时,应该要“遵从阿奎纳的思考方式,教导正确的结论”。

在1880年,阿奎纳被封为所有天主教教育机构的主保圣人。在今天,一座位于那不勒斯的修道院还留有一间据传阿奎纳住过的小房间,开放供游客参观。阿奎纳的圣人日后来被改到了1月28日,不过许多人还是将3月7日他去世的那天视为他的圣人日。阿奎纳的遗体在1369年被移至法国图卢兹的雅各宾教堂安葬,在1789年至1974年间曾被移至另一间会堂,但在1974年又被移回雅各宾教堂直到今日。

哲学

阿奎纳的哲学对于之后的基督教神学有著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天主教。阿奎纳的思想也对西方哲学有重大影响,他保存并且修改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思想。在哲学上,他最重要的著作是《神学大全》,他在这一书里详细阐数了他的神学系统。

知识论阿奎纳相信“任何能使人类认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天主所先行赋予的”。不过,他也相信人类天生便有能力在没有天主启示的帮助下了解到许多知识,即使这种知识一直被启示亦然,“尤其是与信仰有关的事物上”[6]。阿奎纳属于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经验主义者,他也大为影响了之后这两个学派在西方哲学界的发展。

神迹阿奎纳相信天主所给予人类的启示可以分为两种:一般的启示以及特别的启示[7]。一般的启示可以透过观察天主创造的自然秩序而获得,这样的观察可以透过逻辑思考而获得重要的结论,例如认知到天主的存在。阿奎纳也曾提出一个知名的“五个证明的方法”(Five Ways),用五个例子来证明天主的存在。

虽然人可以透过对一般启示的逻辑思考认知到天主的存在、以及一些与天主有关的事物,但有一些其他知识必须是要透过特别的启示才能得知的。在阿奎纳来看,耶稣基督显示了天主的存在便是特别的启示之一。而许多基督教的重要神学基础,例如三位一体的概念,也都需要透过教会经籍的传播才能得知,而不能只透过逻辑思考获得。在本质上,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其实是可以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

类比阿奎纳哲学的重要架构之一是有关逻辑类比的理论。阿奎纳注意到语言的描绘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单义的、类比的、和模棱两可的[8]。单义的词汇是用以形容两个基本上一样的事物。模棱两可的词汇则是用以形容两个并不相同的东西,并且属于逻辑上的谬误。而类比则是用以形容有一些相同特征、但又非完全相同的事物。当谈到天主时一定会用到类比法,因为一些天主创造的事物是被隐藏起来的(Deus absconditus)、而其他则是被显现出来以让人类观察的(Deus revelatus)。阿奎纳认为我们可以透过天主所透露的事物(一般的启示)了解到祂的存在,但只能够过类比的方法这样做。当我们谈到天主的美德时,我们只能了解到那些在人类来看类似于天主的美德的事物,但这些并不完全等同于天主真正的美德[9]

伦理学阿奎纳的伦理学是根基于他所谓“行为的第一原则”之上的[10]。在《神学大全》中他这样解释道:美德代表了一些权力的运用。虽然人们是以结果来评价一件行动的是非,然而权力的结果只是行动而已。因此如果说权力是完美的,这也必须要取决于其行动才行。[11] 阿奎纳将审慎、节制、正义、以及坚忍列为人类的四大美德。这四大美德都是自然而与生俱来的,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连结的。不过,阿奎纳也指出三大神学上的美德:信仰、希望、以及慈善。这三大神学美德是超自然的,而且在他们的目标也与其他美德不同:天主神学美德的目标是上帝本身,天主是所有事物的尽头,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识。在另一方面,智慧和道德的目标则可以为人类理性所理解。神学美德也因此与道德和智慧相当不同。[12] 除此之外,阿奎纳将法则分为四大项:永恒的、自然的、人类的、和神授的。永恒的法是天主治理所有生物的根据,自然的法是人类在永恒法则中的“参与”部分、并且可以透过理性得知[13]。自然法也是根基于他的“行为的第一原则”上:…所有法的基本原则是:美德要被促展并行使、邪恶要被避免。所有其他自然法的原则都是根基于此。[14] 而生存和繁殖的欲望则被阿奎纳视为是基本(自然的)人类价值观的基础,所有人类的价值观都是由此衍生。人类的法则是属于实际法,只能套用至人类。而自然法则可以套用至政府和社会上。神授法则是天主透过经籍给予的启示。

阿奎纳否认人类对于动物负有任何慈善的责任,因为动物并不属于人类,否则以它们为食也是非法的了。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有权利虐待它们,因为“残忍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待其他人类的方式。”[15]

神学

阿奎纳认为神学是一种科学,以文字记载的经籍和教会传统作为学术的基本资料。而这些基本资料则是来自于天主在漫长历史中给予人类的启示。信仰和理性虽然是不同的、但却是互相关联的,这两者是研究神学资料的主要工具。阿奎纳相信这两者是研究神学所不可或缺的,更确实的说,若要了解有关天主的知识,信仰和理性的交叉点是必须的。阿奎纳混合了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的原则,主张应该理性的思考并研究自然,就如同研究天主启示的方法一样。依据阿奎纳的说法,天主透过自然给予人类启示,也因此研究自然便是研究天主。而神学的最终目标,在阿奎纳来看,便是要运用理性以理解有关天主的真相,并且透过真相获得最终的救赎。

天主的本质

阿奎纳认为天主的存在并非可以不证自明的,但却也不是无法证明的。在《神学大玄》中他提出了证明天主存在的五个证据,这个理论又常被称为“五个证明的方法”(quinquae viae)。

在讨论到天主的本质时,阿奎纳认为证明天主的最好方法,便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天主的东西,这个方法又常被称为否定神学。他提出了五个天主可能拥有的属性[16]


1:天主是简单的,并没有各种组成的部位,例如身体或灵魂、或者物质和形式。

2:天主是完美的、毫无破绽的。亦即,天主与其他事物的差异便在于完美无暇这个特征上。

3:天主是无限的。亦即,天主并没有如其他事物一般有著实体上的、智慧上的、或情绪上的限制。但这个无限与体积或数量上的无限并不相同。

4:天主是永远不变的,天主的本质和特征是无法改变的。

5:天主是一致的,天主自己并没有多样的特征存在。天主的一致性本质就如同天主的存在一般。如阿奎纳所说的“‘天主存在’这段命题必然是真的,其主题和结论皆为如此。”

阿奎纳的这个证明方式也是来自于其他许多之前的思想家,如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Maimonides)[17]

三位一体的本质阿奎纳主张天主是完美又完整的,而且也可以以三位一体概念完整解释。这三个不同的位格(圣父、圣子、圣神)由他们与天主的联系所构成一体。圣父借由自我意识的联系产生圣子,而圣子接著又产生永恒的圣神,圣神“拥有神授的爱戴天主、爱戴圣天父的本质。”

三位一体的存在并不与现实世界分割,相反的,三位一体的存在便是用于传递天主的启示以及美德给人类。而这种传递则是透过化身而成的耶稣基督以及透过内心的圣神(三位一体本身的精髓),并且由那些有被天主救赎经验的人所进行[18]

耶稣基督的本质在《神学大全》里,阿奎纳也讨论到了耶稣基督,他首先讲述了圣经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并且描述人类原罪的负面结果。耶稣基督化身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类的本质,协助人类移除他们身上“原罪的污染”。“神圣的智慧认为天主应该化身为人,以这个单一而相同的化身改变人们并且提供救赎。”[19]

阿奎纳也批评了当时许多对耶稣基督抱持不同观点的历史神学家。在回覆异教徒Photinus时,阿奎纳指出耶稣是真的出自神授的,而不只是一个凡人。另一个异教者聂斯脱里认为天主只不过是寄居了耶稣的肉身,阿奎纳则回覆道天主的完整乃是耶稣的存在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阿奎纳也曾主张耶稣具有一个真正的(理性的)人类灵魂。这个说法使得耶稣有了双重的本质,也使阿奎纳与阿利乌的理论产生矛盾。阿奎纳也反驳了欧迪奇所提出的双重本质在化身耶稣结束后依然存在的主张。阿奎纳认为这两个本质是同时存在的,但在同一个人类躯体里却是可以清楚辨别的,这个说法也与摩尼等人的理论产生差异[20]

简而言之,“基督有一个与我们相同本质的真实躯体、一个真实的理性灵魂,但除此之外还多出了完美的神性。”也因此,耶稣基督是统一的(三位一体)、但也可以是多重的(两个本质、肉身和神性的理论)。

人类生命的目标在阿奎纳来看,人类存在的目标是要与天主结合并且建立永恒的连结。更具体的说,这个目标可以透过“乐福直观”(beatific vision)达成,乐福直观代表的是当人了解到天主的本质,因而获得了完美、无止尽的幸福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在死后才能达成的,是由天主给予那些在世时透过耶稣基督教诲而获得了救赎和赎罪的人的礼物。

这个最终的目标也与人在世时的作为有关。阿奎纳指出个人的意志必须被指挥朝向正确的方向,例如慈善、和平、以及神圣,他认为这是达成幸福的途径。阿奎纳以幸福的观念作为他有关道德生活的理论的轴心。意志与目标在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因为“意志的正直可以指挥人类正确的走向最后的目标(乐福直观境界)”。那些真正试图了解并发现天主的人也必然会爱慕天主所爱慕之事物,这样的爱慕则需要人在每个行为的选择上坚持贯彻道德并承受结果[21]

现代的影响许多现代的伦理学家,包括天主教徒或非天主教徒在内,在最近以来开始主张阿奎纳的美德伦理概念可能可以用作取代康德功利主义学派。透过许多20世纪的哲学家,例如伊利莎白·安司孔(Elizabeth Anscombe)等人的著作,阿奎纳在有关行为意图的理论上也变的相当具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阿奎纳的美学理论,尤其是“明白”(claritas)的概念,极大的影响了现代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学风格,乔伊斯赞美阿奎纳是西方哲学里排名第二的哲学家,仅次于亚里士多德。阿奎纳的美学概念的影响也可以在意大利符号学翁贝托·埃可的作品里观察到,埃可也写了一篇有关阿奎纳的美学概念的论文。

数个世纪以来有许多阿奎纳的传记被出版,其中最知名的是由却斯特顿写成。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 1.0 1.1 1.2 1.3 1.4 1.5 Philip Schaff, The New Schaff-Herzog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53), vol. XI, p. 422. Schaff, pp. 422-423. ^ 3.0 3.1 3.2 3.3 3.4 Schaff, p. 423. ^ 4.0 4.1 Will Durant, The Age of Faith (Simon and Schuster, 1950), p. 978. Summa Theologica, First Part of the Second Part, Question 109. Retrieved 26 August 2006. Geisler, p. 725. R. C. Sproul, Renewing Your Mind (Baker Books: Grand Rapids, Michigan, 1998), p. 33. Geisler, p. 726. Geisler, p. 727. Summa, Q55a1. Summa, Q62a2. Louis Pojman, Ethics (Belmont, California|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Summa, Q94a2. Peter Singer - "Animals" i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Peter Kreeft, Summa of the Summa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1990), pp. 74-77, 86-87, 97-99, 105, 111-112. Jewish Encyclopedia, Aquinas, Thomas Aidan Nichols, Discovering Aquinas (Grand Rapids, Michigan: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pp. 173-174. Thomas Aquinas, Aquinas's Shorter Summa (Manchester, New Hampshire, New Hampshire: Sophia Institute Press, 2002), pp. 228-229. Aquinas 2002, pp. 231-239.
  • Aquinas 2002, pp. 241, 245-249. Emphasis is the author's.



[编辑] 参考文献
  • "Bibliography of Additional Readings" (1990). In Mortimer J. Adler (Ed.),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2nd ed., v. 2, pp. 987-988.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 Craig Paterson & Matthew S. Pugh (eds.) Analytical Thomism: Traditions in Dialogue. Ashgate, 2006.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阿奎纳所著
[编辑] 有关阿奎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1-21 2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