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26|回复: 21

【原创】基督徒与压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14: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督徒与压力
赵直
   
谨以这些文字献给我的三位挚友:王顺君女士、谌蒙小姐和芦青先生——我与他们在属灵的友谊里彼此祝福。
   
第一章  认识压力
1、压力是什么
2、压力如何产生
3、信念与压力
4、时间管理与压力
5、应对压力源事件的方式
6、对压力的分类和分析
7、应对压力的三种方式(上)
8、应对压力的三种方式(下)
第二章  灵性压力
9、灵性压力:其本质与根源
10、禁欲:胜过罪恶的欲念
11、信仰方面的不合理信念
12、灵性压力与灵性长进
13、属灵友谊之于灵性长进的意义
14、圣乐对舒缓压力的影响
第三章  个案分析
15、福音书中几个人物在基督受难事件中的压力分析
16、对一位大学生的情感压力的疏导及分析
17、给多重压力中的承压主体的建议和安慰
18、几种压力管理方法在咨询中的综合运用
19、对承压主体的积极关注
20、务实的建议和切合个人实际的安慰
21、对压力源事件的干预
22、校规与信仰冲突带给一位中学生的压力
23、性意识与性道德冲突给一位青年基督徒的压力
24、对一位公教基督徒灵性压力的疏导
   
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物价不断上涨的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压力与日俱增。“房奴”、“孩奴”、“十连跳”、“压力山大”等等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压力相关的新词汇已然令我们耳熟能详,坊间也出现了大量关于压力管理的书籍和讲座,在我们身边也逐渐冒出一些针对不同人群减压的团体和活动。
压力人人皆有,基督徒也不例外。虽然压力通常带给我们的体验并不好受,但我们晓得:“万事都相互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8:28)。如若我们能从属灵的角度来看待压力、以合乎基督教价值观的原则来管理压力,那么,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从压力中得到上帝的祝福。
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根据自己的咨询经验而写成这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并非全面地去分析我们可能遇到的压力,巨细无遗地罗列压力产生的原因、表现以及管理压力的种种方法,譬如:我省略掉了关于“压力的躯体症状”、“压力下的人格障碍”、“内心冲突与压力”、“A型行为模式”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关于压力管理的种种专著中有详细的介绍,我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分析个体的一般压力如何产生以及通常的对应模式和基督徒如何面对灵性压力这三个方面。盼望上帝使用这有限的工作,愿主内弟兄姊妹从中得益。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先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
你是否想要并且能够摆脱压力?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4: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认识压力

1、压力是什么?

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是“对机体的适应、反应或调节的要求”,但我想用最简单浅显的话来解释它。
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压力和压力源事件。压力并非我们所面对的事件,而是一种内心体验,它是承压主体——即我们自己——对压力源事件的反应,通常表现为身心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的现状使我们对压力源事件感到无能为力。只要我们的有限性存在,压力就无法摆脱。
压力源事件,即引发不适应感的那些事,又可以分为外在客观事实和内在主观体验。外在客观事实,比方说:下个星期一,某人债务到期,得还钱给债主。主观体验则要复杂一些,它包含想象中的情景、情绪的变化、情感体验、欲望等。就“想象中的情景”和“情感体验”(或“欲望”)举例来说:
《箴言》二十六章十三节记录了这样一个懒惰人,他说:“道上有猛狮,街上有壮狮”。我们很有可能仅仅只是把他的说辞看作是一种借口,但根据我的咨询经验,我更倾向于把这个人所说的话理解为他想象中的情景,这种情景让他感到害怕从而不敢上街,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个“懒惰人”。他的想象是压力源事件(很有可能,其想象源自于一定的对他造成负性心理体验的真实场景),由于自己没有参孙那样的大力(即自认为对狮子无能为力),由此而产生的担心上街被狮子伤害的那种紧张不安、恐惧的感觉就是压力。不敢上街、被看为是懒惰人,就是压力带来的主客观结果。与之类似,想象中得病的可能、发生事故的可能,都会造成压力并且摧毁个体的免疫系统或干扰肢体行动的协调性,从而使疾病和事故成为可能。
《撒母耳记下》十三章记载:大卫的儿子暗嫩(阿默农)爱上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他玛(塔玛尔)——这是压力源事件,“暗嫩以为难向她行事”——即认为自己对于向他玛求婚无能为力,而后暗嫩“忧急成病”,“忧急”即他所感到的心理压力,“成病”为其压力的身体反映,而在压力中,暗嫩的理性行为模式崩溃(即通常说的“失去理智”)以至强暴他玛——这是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
很多时候,压力源事件是外在客观事实和内在主观信念的结合。譬如,某个教师在一个学期给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他想:“我要让这门课变得有趣,使每个学生都喜欢。”在这个案例中,客观的课程和主观的想法(信念)共同构成压力源。如果这个教师现有的能力使他可以做到“每个学生都喜欢”,压力即不存在。而如果他现有的能力尚不能达到这一点,压力就产生了。但这种不适应感带来的,很有可能是良好的结果:这位教师为达到他的想法,致力于教法的提高,教学水平稳步上升,课程大受欢迎。压力也就成为了他的动力。这让我们看到,压力既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也可能带来积极的结果,一些压力的存在,对于我们保持警觉、思维灵敏和自觉的行动是必需的,这样的压力,我们可以称其为积极压力,反之,则是负性压力。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为自己或他人制造积极压力,尤其是对那些能力过人、责任感强并且敬畏上帝的人,压力很有可能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完成艰巨的任务。当法雷尔挽留路过日内瓦的加尔文时,他是这样以强大的压力迫使加尔文留下的:“我以全能上帝的名义对你说,你若以自己的研究作借口不留下帮助我们做上帝的工,上帝要咒诅你,因为你寻求自己的荣耀而不是基督的荣耀!”于是加尔文感到“被恐惧所击打”,不得不留在日内瓦完成上帝所交付于他的神圣而伟大的圣工。

以上谈到五个要点:
1、压力源事件与压力的区别
2、承压主体对压力源事件无能为力
3、压力是一种主观的不适应感
4、压力可能带来两种后果:良好的和不良的
5、压力是必须的,甚至需要制造压力

思考:
“对压力源事件感到无能为力”是压力产生的充分原因吗?


2、压力如何产生?

上一节说到,如果我们因为自身某方面的不足而对自己所面对的事件自感无能为力,就会感到压力,但这并不是压力产生的充分原因。举两个例子来说:
假如有一天,债主对我说:“老赵,下个星期你得还钱了,连本带利一共五千两银子。”——这就是压力源事件。如果我手头有一万两银子,对催债这事就不会感到无能为力,但如果我手头只有一千两银子,而我又是很讲诚信的人,压力自然产生。但如果我想: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反正也还不起,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那么,还钱这件事也不会对我构成压力。
同样地,在一个班级中,真正对学习感到极大压力的,既不是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也不是那些成绩极差并且毫无上进心的学生,而是那些成绩中等、苦苦力争上游却又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的中等生。
这两个例子让我们看到:构成压力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对压力源事件(及其带来的结果)是否关心。承压主体只有对压力源事件(及其结果)进行某种关注时才会构成压力,如果对它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自然不会有任何不适感。
尽管压力在很多时候让我们不好受,但我们不应该设法摆脱压力,因为如果没有压力存在,则我们在很多的事情上会缺乏紧迫感,缺乏动力和行动的意志。压力的存在,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取得实务成就)和成长(理性成长、情感成长、灵性成长),这就是说,因为压力的存在,我们能够取得可以衡量的绩效,达到认知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情绪自控能力得以提升,价值观朝向更为属灵的方向发展。
对待压力,不在于消除,而在于管理它,使它的强度被调整到承压主体可以承受,从而减少它的不良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但还有一种可能:承压主体既关注压力源事件及其结果,又承认自己的现状不能有效应对,但压力并不大,或者并不觉得有压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看下面这个案例:
A、我现在三十好几了,依然独身——这是压力源事件;
B1、家父对此事非常关注,不止一次催我尽早成家:“我还想早点抱孙子呢”;
B2、我家老姐对此事并不关注,反正她也是四十出头才结婚,再说她远在海外,也干涉不了。
由于关注态度的差别,压力源事件就只对我父亲产生压力,而对我老姐没有产生,B2可以忽略不计。再看B3——
B3、家母对我此事也很关心,但她将此事交托给上帝,相信“万事皆有定时”,相信上帝的旨意高过一切。
显然地,家父和家母对压力源事件都投入关注,但由于二者的信念有差别,家父感到了较大的压力。这表明:信念也会造成压力。
在这里,我要引入一个心理学概念:“ABC理论”,这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所提出的。A是压力源事件,C是最终的结果或影响,在A和C之间,是信念(B),比如,引发家父焦虑(C1)的“我还想早点抱孙子”(B1)和缓解家母焦虑(C2)的“万事皆有定时”(B3)。

以上谈到几个要点:
1、对压力源事件及其结果的关注会产生压力;
2、对压力源事件所持有的信念可能造成压力;
3、对压力源事件所持有的信念也可能缓解压力。

思考:
1、信念是什么?
2、怎样的信念会造成负性压力?


3、不合理信念与压力

信念有多种源头,或来自于信仰,或来自于人生经验,或来自于长期的灌输。信念是一个人对其思想行为的基本预设和对客观事实的基本衡量。通俗地说:信念决定我们思考什么,用什么方式进行思考,信念影响我们做什么事,用什么方式去做,信念也让我们对自己所遭遇的事情和环境进行正面或负面评价,评定它们对我们自己有益或无益。
“信念是一切的起点”,隆美尔元帅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以合宜的信念去看待压力源事件,则能从中得到动力和准则。但如果我们的信念本身就不合理,这些信念就会成为带来不良后果的压力的源头。过分的完美主义、过度的自我中心,过度地自我定罪,所有能使我们远离上帝的信念都会最终成为痛苦的入口。既然非合理信念通常是造成压力的原因,那么,消除非合理信念,或者建立与之对立的合理信念,就是有效减压的方法。
埃利斯在他的著作中列举了十种最为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罗列如下:
1、你必须总是能够从那些对你很重要的人那里得到真诚的爱和赞许;
2、你必须能够证明自己是完全胜任的并且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成功;
3、事情必须按照你希望的样子进行。如果你不能每次都实现自己的第一选择,生活就糟糕透了;
4、其他人对待别人一定要得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人们的行为举止不公平或是不道德的,那么他们就坏透了;
5、当你的世界里出现危险或恐怖时,你一定要满脑子想着它,并因此感到不安;
6、不管人或事,都应该比现在更好。找不到快速解决生活烦恼的方法是糟糕的、可怕的;
7、你的情绪问题都是因为你不能控制的外部压力导致的。只要这些外部压力不变,你就会一直处在这种痛苦中;
8、逃避生活中的责任和问题要比面对并采取有益的自律措施更容易;
9、你的过去永远影响着你,因此它必然决定了你今天的感受和行为;
10、懒懒散散、无所事事,或每天自得其乐就能获得幸福。
人若秉持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用它们去指导行为、衡量客观事实,就必然因其要求过高、不切实际或过度极端而产生无力感乃至于幻灭感以及恶劣的人际关系——种种这些,都是压力的源头。
如果有基督徒也秉持这些信念,可以认为,这些不合理信念源自于他们和上帝的关系出了问题。如第一项,本质是自我中心,把得到人的爱和赞赏看得比得到上帝的爱和嘉许更重要;如第三项,本质是希望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上帝的意志之上,这也是自我中心。而基督徒源自于信仰的种种信念,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不合理信念。
如第五项,与之对立的信念是耶稣对他的门徒所说的:“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若14:27)
如第九项,与之对立的信念是保罗所写的话:“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格后5:17)
当我以心理咨询师身份在与基督徒求助者进行交流,聆听他们谈论自己的压力时,一般情况下,并非告诉他们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去提升自己面对压力源事件所需要的能力或宣泄那种憋闷在内心的不适感,而是以《圣经》中的原则来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信念或是合乎基督教价值观的行为模式,让他们自己通过管理压力而得到理性的进步和灵性的长进。例如,某一位基督徒在行事方面颇为操切,不但对自己苛刻,对他人的要求也显得过高,正因为如此,她常常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压力,而她的行为风格得到调整,是因为在内心深处认同了司布真牧师的话:“在恩典中成长的人会谨记自己不过是尘土,因此也会把弟兄看作尘土,不会对他们有过分的期望;他会饶恕弟兄一万个过犯,因为他知道上帝已经饶恕了他两万个过犯。他不会指望受造之物能够归于完美,所以他也不会因为没有遇到完美的人而失望。”在这样的信念的指引下,她改变了她的人性观,其看待人的方式因而得到调整,由此也减轻了自己和他人的压力。

以上谈到几个要点:
1、不合理信念会造成压力;
2、基督徒的不合理信念源自自己与上帝的关系出了问题;
3、信仰能帮助我们建立合理信念。

思考:
不合理信念是否会产生于信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4: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4、时间管理与压力

上一节的末尾,我提出一个问题:不合理信念是否会产生于信仰?我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放到后面,先来谈一谈时间管理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一大堆鸡毛蒜皮,或者在忽然间发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相当紧急的重要任务。由于数量众多,或者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并不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它们,这时候,真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其实,按照自己的能力,本来都可以处理好这些压力源事件,之所以会对这些本来在我们能力之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感到压力,是因为时间管理出现失误。若善于时间管理,由此引发的压力就会被尽可能地减小甚至消失。
我认为,基督徒本应该是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时间这一概念本就产生于犹太教-基督教的神学探讨;时间管理的思想其产生与早期基督徒的灵性生活紧密相关。教父奥古斯丁(圣奥斯定)说过一句很有深意的话:“人若没有移动或变异的话,时间根本就不存在。”时间的意义在于使人的生命品质和内涵有所长进。在面对压力源事件的过程中,人应当使自己的灵性和理性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从而能够自如地对应对这些事件。本文不打算深入地探究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只是把关乎压力的时间管理的几个问题提出来并稍作分析。
第一个问题:我所面临的事件的优先级是怎样的?
第二个问题:什么在浪费我的时间?
第三个问题:我使用时间的方式是怎样的?
紧急任务与重要任务是优先级的划分标准,在这一标准下产生四个象限: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紧急任务是指: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它的价值会减少甚至消失。重要任务是指:如果它成功地完成,将取得很大的收益。带来的收益越高,这项任务的重要程度越高。让我们体会到压力的,就是其紧急性和重要性,如果某个任务既紧急又重要,则压力倍增。显然地,紧急而重要的任务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别,但如果我们不想经常性地去面对这类危机任务,焦头烂额地做“救火员”,就必须在平日里去经营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我们在时间管理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紧急而不重要的事的优先级置于重要不紧急的事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要不紧急的事总会变成既重要又紧急的。闲时不祷告,急时吻十架,与其在短时间内承担极大的压力,不如在平日里未雨绸缪,把压力分散到每天的日常经营中。
造成我们时间浪费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没有日程计划。这意味着一个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主动做些什么,被动地回应外界环境,并且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消耗时间和精力,这通常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此外,任何人都可以占用你的时间也是一种表现,这通常是一个人的性格懦弱或抱定一种企图讨好所有人的信念所致。
其二,生活失去平衡。人的生活都有七大组成部分:健康、家庭、金钱、知识、社交、事业、精神。对这七部分,并非要把每天的时间均分给它们,而是要保证每一项在短期内都得到充足的时间,维持生活的平衡。任何一个部分被忽视,生活就会失衡,其他的各项将受干扰,致使我们无法感到心烦意乱。
其三,生活习惯不好,如睡眠不足、桌面杂乱等。在我的生活经验中,“桌面杂乱”是一个很烦心的压力源事件:一则为某个物件不知所踪而浪费时间,二则为它的失踪而可能带来的损失惴惴不安。一旦物品规整有序,这种压力就荡然无存。
使用时间的方式一般有三种:其一,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随遇而安,自认为是时间的主人。其二,凡事预先定下时间,以此为做事的准则。其三,同时间赛跑,不浪费一分一秒,把日常事务安排得满满的,做事风风火火,力求快速。这三种方式,都有可能产生压力,第一种,容易造成办事拖延,经常要面对紧急重要的任务;第二种,如果落入刻板缺少灵活变通,则会自寻烦恼,譬如:若不能在某个预定的时间进行某项安排,可能因此懊恼丧气;第三种所产生的压力不言而喻。但这三者并没有优劣之分,也不绝对导致压力的产生,总要与特定的事务联系起来才能看出它们各自是否合宜,如文学创作、数据统计、市场开拓,这样的三种事,就当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使用方式。

以上谈到几个要点:
1、不合理的优先级划分会造成压力;
2、浪费时间也会造成压力;
3、使用时间的方式可能会带来压力。

思考:
你是否真的会忙得来连读经祷告的时间都没有?


5、应对压力源事件的方式

在面对压力源事件时,我们通常在以下三种应对模式中选择和转换:承担、回避和崩溃。
当承压主体自认为能对抗压力源事件,或者自认为不能回避压力源事件时,选择正面面对压力源事件,企图解决压力源事件,这就是“承担”。在这种对应模式中,承压主体的意志加强、思维有效运转、建立起解决压力源事件的行为系统(就是说,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督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当年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基督知道自己将要受难,因此体会到极大的压力:“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甚至也曾向天父祈祷,希望能够不去面对压力源事件:“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尽管基督明知压力源事件将带给他以极大的肉体痛苦,他依然承担起这份救赎的工作:“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旨意成全。”(《马太/玛窦福音》廿六章)
但并不是每一个“承担”的个案都值得效仿。如果一个人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则很有可能自不量力地去面对他的压力源事件,其结果一则可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被压力源事件压垮,一则可能是“公鸡屙屎头节硬”——被压力源事件打败,虎头开始蛇尾收场。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合宜地评估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和自己的能力,如果“承担”会带来消极后果,“回避”也许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回避”的意思是:承压主体自认为不能对抗压力源事件,企图回避压力源事件,以减轻压力或寻找可以对抗的压力源事件(就是说,寻找新的机遇)。
《圣经》中关于“回避”的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摩西(梅瑟)身上:
当上帝差派他去见法老时,提出一个个质疑,尽管上帝以神迹来鼓励他,他依然以自己是“素日不是能言的人”,“本是拙口笨舌的”为理由,而对上帝说:“主啊!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摩西企图回避压力源事件的结果是,上帝向他发怒。于是摩西转换对应模式,不再“回避”,而“承担”起将上帝的百姓从埃及领出来的责任。
另一种可能,则是出于承压主体不愿直面压力源事件。这个例子的主角是约拿(约纳):由于他不愿意尼尼微人悔改得救,所以当上帝的话临到他时,他逃往他施,企图躲避上帝及其使命。但当他发现自己实在无法抗拒上帝时,他才极不情愿地到尼尼微去宣告上帝的话。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是“尼尼微城必倾覆”的消息使约拿感到兴奋,“完全克服了约拿不愿去该城的心情”。(《丁光训文集P135》)
这两个例子让我们看到:对应模式是可以转换的。当一个人因为能力不足或身体状况而无法继续“承担”,他可能就会主动选择“回避”,从而使自己免于更大的损失;而人在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起责任——或者如丁主教对约拿的阐释那样,在压力源事件中发现令自己兴奋的消息——的时候,就有可能义无反顾地去“承担”。
当然,这样的可能是常见的:某甲选择“承担”,但死扛的结果是身心皆疲,结果大病一场;某乙选择“回避”,但却发现自己无路可逃,干脆撂挑子,这二人虽然在主观上完全不同,但客观上都进入到了同样的模式:“崩溃”。
“崩溃”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承压主体不能对抗压力,丧失意志、态度失衡、思维停顿、体力不支,因此而行为中止或终止。《列王记》中提到以利亚(厄里亚)在逃避耶洗别(依则贝尔)追杀时由于自感“不胜于我的列祖”而在一颗树下求死便是崩溃的表现。
在停止现有的行动后,承压主体得以休息,以恢复体能或重建思维、调整心态,然后进入到新的对应模式中,或者得到新的机遇,或者重头再来,以新的行为方式去面对旧的压力源事件,正如以利亚在休息和吃喝之后,又走了四十昼夜,去到何烈山。
几年前,我的一位友人就有这样的经历:那时候,她正读大学,在学业以外,还承担着高强度的社团工作并参与到教会的侍奉中。这年春天,她既要参加一个比赛又要训练礼仪队成员以备学校的活动,同时还要参与到教会里一个大型活动的筹备工作兼做主持,在持续紧张一段时间后,终于大病一场。而她在病中,由于无须(因为完全不能)再面对压力源事件,种种心理上的不适感顿时消失,并且经由一段时间的休息,产生了新的思维,对自己和自己所面对的事务有了合宜的认识和安排,由此在病后得到了理性的成长。这个个案即是身心无法继续承受,强制休息,但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种可能:承担到一定程度,无法解决问题,负性情绪爆发,导致行为模式的非理性化,譬如,某个家伙正做着文件突然把键盘一砸,骂骂咧咧地走出办公室,还把门狠狠地一关,“啪!”——这种无法自控的表现,也是“崩溃”,压力通过负性情绪的宣泄而减小,在回复平静后,重建意志和思维及行为模式。理性的行为模式崩溃可能造成人际关系恶化、财物损失或人身伤害,因此要尽量避免它。固然,当人处于负性情绪积压的状态中时,很难一时之间想到自控,因此,在平时多换位思考、进行情绪的调节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濒临崩溃的边缘猛然顿悟,而中止这种有破坏性的行为。我在《心理访谈》节目中看到如此一个案例:一位患者就医之时因为长时间排队、自认为被医生敷衍忽视(对及时就诊和得到有效诊断自感无能为力),在被医生赶出诊室之后勃然大怒(压力导致负性情绪),一脚踹开诊室门(理性崩溃),准备和医生大吵一架,这时候医生一句“我还在给人家看病”让他马上恢复了理性的行为模式。
崩溃的第二层意思是指:承压主体自认为不能对抗压力,主动取消固有思维和行为模式并建立新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承压主体的能力提升、意志加强。虽然在我的咨询经验中,尚未看到确切的个案,但在《圣经》中可以看到这种模式的思维原则:
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书信中表明,他所夸口的是自己的软弱,“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放弃自己有限的理性思维,放弃自己出乎血气的毅力,完全地破碎自己,使自己的内心尽可能地被上帝得着,才能够顺着圣灵行事,从而靠着加添自己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加尔各答的德兰嬷嬷在论到她伟大的慈善工作时说:“我不足为道,主才是一切”,她的善举和这样的表述,正是这种思维的结果。
当我们在选择以某种模式去应对压力源事件时,对自己进行合宜的评估是很有必要的,这是避免由于高估自己而“死扛”和低估自己而“回避”的前提;责任感和强大的信念有助于我们去直面压力源事件,这则能使我们避免轻易选择“回避”和“崩溃”。这样看来,“认识你自己”和塑造在“上帝面前的基督徒秉性”,是合宜地采取某种对应模式的关键所在。

以上谈到几个要点:
1、三种不同的对应模式可以相互转换;
2、对应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对不同的事件有是否合宜的差别;
3、人的个性、立场、信念都可能决定其面对某个事件的对应模式。

思考:
1、对基督徒而言,“崩溃”的第二层含义是什么?
2、我们的信仰如何实践于在平时的换位思考和情绪的调节?


6、对压力的分类和分析

对压力的认识是管理它的前提。由于压力源事件的差异,压力及压力带来的体验和异常心理也有所差别。
我将承压主体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变化称为“理性之压力源事件”。这种事件可能是机遇,譬如某人将要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上,也可能是变故或危机,譬如某人遭遇失业或面临重要的考试。之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这种事件属于实务的范畴,无力感多源自于主观上认为能力不足,由于对压力源事件缺少应对的能力,对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感到担忧,其内心体验通常是无力感、挫败感、焦虑感和躁狂感——垂头丧气、坐卧不安甚至乱发脾气,都是其表现。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这些感觉和压力源事件本身。理性上的增长,譬如,获得了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或者是得到了某种有效的外援,都可以在很大的层面上减轻压力。在我自己的经验中,这种“理性之压力源事件”及它所产生的压力相对容易去面对和管理。承压主体在压力中对主客观世界应抱有一种积极的预期,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而具备解决压力源事件的能力,这种预期便是所有理性、务实的行动的来源。
承压主体在情感体验中遭遇的变化被我称为“感性之压力源事件”,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重负(譬如对某个关切对象的思念或担忧)、或危机(譬如陷入三角恋且无力自拔)、或丧失(譬如失恋或亲人的亡故)。它的压力范畴与情感相关,所带来的压力体验常是抑郁感、失落感、茫然感、破碎感。这种压力源事件很难以理性的思维去应对,其痛苦感也很难消除。譬如,雅各在看到约瑟染血的外衣之后,认定自己的儿子被恶兽所吃,“为他儿子悲哀了多日。”“他的儿女都起来安慰他,他却不肯受安慰。”这种长久的痛苦使他“内心冰凉”,甚至多年以后,他的儿子们告诉他约瑟还活着的消息之时,他也无法相信。直到看到约瑟派来接他的车辆,才受了安慰。
通常减小或消除这种痛苦感的方法是把它宣泄出来(如痛哭、向他人倾诉),这是我们最常用到的一种方式;或者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别的目标上——如《创世纪》中所记载,以撒迎娶利百加,“领利百加进了他母亲撒拉的帐篷,娶了她为妻,并且爱她。以撒自从他母亲不在了,这才得了安慰”。
情感上的痛苦源自于某种缺失,因此得到爱与关怀(社会支持)是弥补这种缺失的关键,但处于情感痛苦中的人同样可以通过对主客观世界的完整接纳而超越痛苦,这种接纳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爱的付出。譬如,一个遭遇丧子之痛的父亲,收养了一个孤儿,在对孤儿百般的照料中,他逐渐走出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这个例子是双重的接纳:既接纳自己失去儿子的事实,又接纳一个非血亲的人为自己的儿子。又如,一个年轻人向他的意中人表达爱意,遭到了拒绝,他虽然痛苦,但依旧为她祈祷和祝福,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对对方的情感因为欲爱的消失而升华为一种挚爱,由于不再渴求爱的回报而减小了失落感。这个例子也是双重接纳:既接纳自己不被接受的事实——不把自己看为缺少价值的而痛苦,又接纳不接受自己的对方——不因为自己得不到爱而产生埋怨和恨意。
情感上的压力,可以通过宣泄和转移而减小,宣泄和转移的对象可以是人,对基督徒来说,最佳的对象是上帝,上帝是爱,有着丰富的怜悯与恩惠,因此我们能把我们所“遭受的不义和不幸或我的过错导致的不幸转交给了上帝的爱”(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正如大卫所写下的许多诗篇是在痛苦中向上帝倾心吐意,我们无论遭遇何种情感上的压力,都可以向这位信实的主求告,祂的恩典必大过我们的痛苦。
“灵性之压力源事件”应当是每一个重生的基督徒都遭遇过的。它是对自我内在已然状态的不认同、对应然状态的向往。但它仅仅是基督徒才会有所体验吗?我认为,只要一个人体会到美之贫乏、善之缺乏和真之缺位,对深广境界或彼岸世界有所追求,那就必然体会到灵性的压力。这种灵性的压力,或是一种耻感——即自感羞耻:达不到某种标准;或是一种罪感——即自感罪恶:认为自己处于某种理想状态的对立面,总之,是对自己感到不满,同时又对这种已然状态的对立面感到无能为力。处于这种压力中,通常体会到的,是虚无感、愁苦感、悔恨感、苦毒感。
灵性方面的压力很有可能是最为痛苦的一种,尤其是对基督徒而言,很多基督徒体会到灵性压力时,会对自己是否重生得救产生怀疑,甚至对上帝的爱与怜悯产生怀疑。即便如使徒保罗,如教父奥古斯丁、如马丁路德、如德兰嬷嬷,也曾表达过灵性压力带来的痛苦。在我所经历的个案中,属于灵性压力的,几乎都会谈到对自己灵性状态的不满及由此而产生的与上帝的疏离感。
一位友人在向我倾诉之时,一连用了四个“怕”来描述自己的灵性压力,她说:
“我有时候很难抑制我的仇恨”、“我怕被自己的罪恶所胜过”、“我害怕我和天主对抗”、“我害怕上主憎恨我”、“我怕克制不了自己的罪恶”。
另一位友人曾跟我说:“我想与神亲近”、“我觉得离世界近了”、“明知犯罪的事我还去做”、“我害怕神”。
灵性压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罪,罪使我们与上帝疏离,与上帝的疏离让我们感到痛苦。罪的对立面是信仰,虽然我们在肉体中免不了犯罪,但却可以借着信仰而重新与上帝建立起美好的关系,在祂的爱中将惧怕除去。
使徒保罗在谈到他的灵性压力曾说:“我真是苦啊!”但他后面的话,足以安慰和他一样深为自己的罪恶而痛苦的人:“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罗,8:1)上帝是一切美善的源头,是恩典的发出者,也只有祂能从根本上让我们从灵性的压力中得益。

以上谈到几个要点:
1、理性之压力源事件涉及生活中的实务;
2、情感之压力源事件涉及情感上的某种缺失;
3、灵性之压力源事件涉及到罪和由此影响到的个人与上帝的关系。

思考:
对基督徒而言,对主客观世界的积极预期意味着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5 09: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罗旺斯骑士 发表于 2014-1-24 14:29
4、时间管理与压力

上一节的末尾,我提出一个问题:不合理信念是否会产生于信仰?我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放 ...

你好学习了。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4: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7、应对压力的三种方式(上)

前面所提到的应对压力源事件的三种方式,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使负性压力减小乃至消除,使积极压力发挥作用。在管理压力时,除了应对压力源事件,还可以应对压力本身,尽可能地减小那种不适应的感觉。
应对压力本身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宣泄、转移和升华。
所谓“宣泄”,是指将不适应感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宣泄是最常见的减少压力感的方式,它可能表现为向人倾诉,或表现为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或表现为从事某种高强度的活动。
倾诉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应对压力源事件的方法,但将压抑在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承压主体就会感到自己的压力被他人分担。
几个月前,一位刚刚进入职场的友人在网上连续跟我发了三个“好烦好烦”,原来是工作方面的挫折让她感到了压力,她又是怨这,又是怨那,我几乎插不上话。结束对话的时候,她打了一句:“心里还是烦烦烦烦烦”。但是那天晚上在电话里,她告诉我,跟我说了那么一大堆,便觉得好受多了。虽然我没有教给她什么方法去应对那些琐碎的工作,但她自己通过一番宣泄而缓解了压力,让大脑得到一时的休息,从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感到甩掉了一些包袱,思维和心志也得以更新。
由于在压力中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倾诉时可能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倾诉对象。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关爱自己的人时,我们很有可能因为无所顾忌而对他们造成伤害。对倾诉者,我不提什么“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一下语言”之类的建议,毕竟这是强人所难,我的建议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不独牧师、神父、传道、心理咨询师这些专业人士,在灵性上成熟的基督徒也可以作为倾诉对象。我体会到,作为一个聆听者,生活阅历和心理学知识固然重要,但灵性成熟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灵性越是成熟,他对人对事越看得透,也越能去承担对方倾倒在他心里的负性情绪和消极语言,也越能够承载并传递神恩以成为他人的安慰。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这样的属灵伙伴是必不可少的,我自感幸运的是自己跟一些牧师、传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我的倾诉对象中,也有天主教神父和东正教平信徒,我不但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帮助,还学习到许多不同的属灵传统,这对我的咨询工作大有裨益。
宣泄是最容易暴露人的罪性的一种减压方式,尤其是在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的时候。我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常以破坏性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如砸东西、撕照片、虐待动物、毁坏公物、影响公共秩序,有的把这样的行为指向人,如攻击陌生人、虐待亲人、有的进行自虐及自残。这些不良的宣泄方式,无论是因为没有找到良好的宣泄方式或社会支持,还是因为某种个性或心智不成熟的原因,都无可辩驳地可以断言为罪的体现。
宣泄甚至可能以极其怪异的方法变现出来。日本电影《奈奈与薰》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学习非常认真因而压力极大的女孩子,她给自己减压的方法,竟是让邻居的男孩子给她穿上拘束衣带上项圈,并被带到公众场合中,在追求冒险刺激和被羞辱的过程中达到宣泄的目的。我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导师在课上说到这样一些现相:某一线城市,一批女白领定期聚会说脏话;南方某市一批“高端人士”包机到北方某市参加减压活动,以被人打骂羞辱为乐,且其中少不了色情交易。自然,我们的价值观能判定什么样的减压方式不能接受,但有一些方式,似乎既不会伤害到人,也不违反法律、道德,基督徒可以采用吗?
譬如,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组关于减压的漫画,其中一幅所表现的是一个人冲着马桶发飙,配以文字:“骂尽脏话说尽狠话喊尽威胁报复仇恨发泄……反正马桶不会……完了,一冲,哗……真痛快!□□□□(脏话)。洗睡。”
又如现在有一些大型企业,引入了这样的减压方式:将公司高管的相片置于专门的减压室,许可员工冲着这些相片发泄,或痛骂,或涂画,或用玩具枪射击。
这里所提到的两种方法也许真的能让一些人的压力减小,但对基督徒适用吗?世俗的心理学所提供的很多方法或许是有用的,但基督徒行事的原则属乎上帝。无论采用怎样的减压的方法,总要符合圣徒的样式,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任何贬损照着上帝的形象所创造的人的尊严的行动,也于我们无益。
再看宣泄的第三种形式,从事某种高强度的活动——这不仅仅是指诸如以精疲力竭为目的的长跑、无休止地打球这类体育运动,所有超过身体负荷能力的行为都可归入此类,大量喝酒、暴饮暴食、熬夜看电影都是。
通过进食来减压是一种很常见的高强度行为,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英国前王妃戴安娜,她每逢内心压抑,就大量进食,然后,为了保持身材,通过引吐——就像穷奢极欲的罗马人一样——将刚刚吃进去的东西呕吐出来。她的嗜食症正是导致查尔斯王子对她产生厌恶感的重要原因。
这种方式不仅常见于年轻女性,一些很有节制的人也不免在压力中过度饮食,加尔文就曾谈到他的这一缺点:“我经常如此……当生气或被极大的忧虑搅扰时,就会滥吃……以致第二天早上被消化不良所折磨。”(《加尔文传》)我想,如果加尔文在这方面能给予自己严格的自律,也许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减少一些始终折磨着他的疾病。
高强度的活动总与损害健康有关。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女孩子与男友吵架后,将耳塞调到最大声听音乐,无论她是想借此阻断和男友的交流,还是让自己内心的压力得以宣泄,她这样做,都会让关爱她的人心里难受——这到底是自虐还是虐人呢?
身体是圣灵的殿,我们敬爱上帝,也一样应当爱惜上帝照着祂自己的形象而创造的身体,自然不当以这样的方式来减轻内心的压力。

以上提到几个要点:
1、宣泄是最常见的一种减轻压力的方式;
2、宣泄的常见三种方式是:倾诉、强烈地表达地自己的情绪及进行高强度活动;
3、合宜的倾诉对象对减轻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4、基督徒应避免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价值观冲突的宣泄方式。

思考:
1、中世纪一些基督徒以鞭打自己为灵修的方式,这样做是在进行减压吗?
2、这样做在哪些方面与基督教信仰的旨趣是违背的?


8、应对压力的三种方式(下)

“转移”这种方式是指:将一部分精力投入与压力源事件无关的事。由于转移了注意力,承压主体暂时不去关注压力源事件,从而使自己的压力减小。这些与压力源事件无关的事,通常我们不会刻意地渴求从中得到收益,因此一方面它不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另一方面,这种事件往往使我们自得其乐。
在我所知道的“转移”的例子中,多数是将精力转移到文艺活动当中:
阅读、聆听音乐及欣赏绘画,看一场歌剧都可以达到转移压力的效果,创作更是能让自己从中得到一些额外的乐趣乃至收获。一位化学家每当感到心烦意乱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绘画;一位物理学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以写诗为乐;一位法国总统的选择是到罗浮宫欣赏世界名画;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女士则将音乐作为自己的爱好,出访欧洲之际还要举办个人音乐会;歌德在爱上一个有夫之妇以后,选择离开故地,潜心写作,而后创作出《少年维特之烦恼》。
当然也不尽然:路德的方式是在田中施肥;居里夫人的方式便是解方程式,也有人选择户外运动,郊游、远足、参观博物馆,或者是与几个令人开心的朋友一起聊聊天,总之,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最合适自己、最合适其当下情况的方式,只要强度合适,就是合宜的转移,如果强度超出身体的承受能力,那就是有害的宣泄。
除了让我们自得其乐放松心情,“转移”这种减压方式甚至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思维方式。二战后期盟军进攻意大利时,初战接连受挫,艾森豪威尔将军急得寝食难安。见他焦头烂额,参谋们建议他打打桥牌换脑子。牌局铺开,艾森豪威尔用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紧逼法”出牌,很快旗开得胜,忽然他心中一亮:桥牌中的“紧逼法”不也适用于作战吗?他喊着“紧逼法!紧逼法!”离开牌桌,一个军事会议立即由他主持召开,“紧逼法”得到将军们的认可,盟军重新组织进攻,于是克敌制胜。
转移的另一个层面指向将注意力从压力源事件直接转向压力带来的具体表现。这些具体表现主要是两方面的:第一种表现是身体不适,譬如肌肉紧张或无力、胃口变化、睡眠障碍、头晕目眩、性欲变化、神经性过敏、疲劳感等,对付这些感觉的方法,除了合理运动、肢体放松或按摩,有节制地打打牙祭也未尝不可。第二种表现是外在形象负向改变——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眼中布满血丝,胡子拉碴,基本上可以断定此人正处于高压中。那就去刮个脸洗个澡换身衣服吧,虽然这并没有使压力源事件得以改变,但足以改变承压主体的感觉和心态。
应对压力的第三种方式,“升华”是指在承受压力的过程中塑造与压力体验相反的品质或建立与导致压力的不合理信念对立的合理信念。
什么是“与压力体验相反的品质”?前面列举了若干压力体验:无力感、挫败感、焦虑感、躁狂感;抑郁感、失落感、茫然感、破碎感;虚无感、愁苦感、悔恨感、苦毒感。与之相反的品质,一言以蔽之,就是圣灵所结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 5:22—23)。
我们应当感谢上帝给予我们那些压力源事件,因着对上帝的爱,这些事情就能成为于我们有益处的。压力源事件能使我们看到自己里面的种种不足、使我们迫切地渴慕上帝并从祂那里领受更多的力量和美好的德性。
加尔文在被日内瓦邀请回去之后,种种的事务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回来后的第一个月里,我有那么多的事要做,那么多的烦恼,我几乎要累倒了……”但是对这位爱主至深的伟大神仆而言,“……这一切却又使我感到安慰,获得力量,因为我们的努力不会是枉然的。”加尔文确实在压力中体会到了烦恼和身体的不适,然而是什么能使他把这一切看为上帝对他的造就呢?我想,对上帝的敬畏和对祂旨意的顺服是少不了的,只有如此,一个人才会把这些压力看为有益的并从中得益;对上帝怀着深深的爱,才会乐于去接受上帝所赐予的这一切试炼。
“正如熟练的射手的箭矢脱离了弓弦,在命中目标以前不得停息,人也是上帝以上帝为目标创造的,只有在上帝那里,他才有安宁。”(索伦•克尔凯廓尔,《基督徒的激情》)上帝的恩典是胜过一切压力乃至愁苦的根本原因,惟有对祂的信念能驱散种种不合理信念带给我们的愁云苦意。相信上帝是我们的安慰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更相信祂所给予我们的一切遭遇中都有祂的美意,顺服在上帝的旨意里,怀着感恩去接受祂的试炼,如此,我们就能靠着祂而得到内心的平安与喜乐。正如十七世纪法国诗人弗朗索瓦•马莱伯(Francois Malherbe)在其成名作《慰杜伯烈丧女》中所言:
“天主之所欲,欲之,此乃是不二法门,
使吾人精神宁息。”
即便如丧亲之痛这样人生中最大的压力源事件,我们依然可以借着对上帝的坚信而得到安慰。加尔文在他的妻子依多莱特去世后,于致法雷尔牧师的信中写道:“我将尽全力不让自己被悲痛完全淹没,朋友们也尽了他们最大的能力设法安慰我……愿主耶稣坚固我……若不是主,这样沉重的苦难早就压垮我了。但他扶起跌倒的,使软弱的变为刚强,让劳苦担重担的得力量。他从天上向我伸出他的手。”(《加尔文传》)
所有能使我们把心思意念转向上帝的方法都是可行的,这是我并不反对使用圣像的原因,在凝视东正教圣像画或中世纪圣像画甚至文艺复兴时代那些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督教主题的绘画时,我常常会感到自己的精神完全投入“心向上帝的旅程”而由此远离纷杂俗务对心灵的搅扰。有很多次,我处于极大的压力中,连读经祷告都变得困难,在这种时候,圣乐便起到了大卫的琴声一般的效果,无论聆听还是歌唱抑或哼鸣,都能平息我内心的波澜,让我渐渐体会到上帝同在的安慰。至于这一方面,我将在《圣乐对舒缓压力的影响》一章中更深入地探讨。

以上谈到几个要点:
1、文艺活动和灵修可以有效地减轻压力;
2、转移的方式因人而异,但一定以适度为限;
3、处理身体不适感和改变负面形象也是缓解压力的办法;
4、升华包括塑造品质、建立合理信念;
5、升华与个人和上帝的关系相关。

思考:
1、约伯对上帝的信念是否帮助他克服了痛苦?
2、如果约伯对上帝的信念未能有效克服痛苦,是什么使他得到最后的安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4: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灵性压力

9、灵性压力:其本质与根源

前面《对压力的分类和分析》一节,我提到灵性压力的本质是自己与上帝的关系出了问题。这种问题的表现如认为自己远离了上帝或是认为自己不再配得到上帝的爱,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得救。
灵性压力的根源是罪,但人沉醉于罪中之乐的时候不会有良心不安的感觉。而一旦想起他的罪和罪的后果,“他的良心开始活动。然后他感觉到死亡的毒钩和上帝的忿怒。”(路德布道辞),于是人便产生了恐惧与颤栗。罪感出于良心,“在人的心中沉重而痛苦,尖锐而激烈”(明谷的贝尔纳)。人想逃避良心的折磨,但“尽管我假设出种种徒劳的借口,我还是听见我的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大声责骂我只想到做那样的假设”(夏多布里昂,《基督教的真谛•内疚与良心》)。良心只能让人知罪却无法给予人以安慰:“啊,良心!难道你只是想象中的一个幽灵,或者是那惩罚人类的恐惧?”如果人在良心的责备中沉溺于自怜和逃避:既为自己是一个罪人而痛苦、害怕,又羞于或不敢去直面上帝,疏离就产生了。
在灵性上体会到压力是必要的,“因为没有挣扎抗拒,无人能了解圣经,信心,对上帝的敬畏或对上帝的爱。”(路德)如若一个人根本没有灵性的压力,那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罪毫不在意,对神性的种种美善毫无追求。“人只有在矛盾中才会获得自己所追求的,这是一切人性中的不完善性。……我们只是由于罪恶才瞻望幸福”(《基督徒的激情》)。如果我们以合乎真道的方式去应对灵性压力,它就能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更多地渴慕神恩,从而使自己越来越具有上帝所期许的样式。这是灵性压力可以带给我们的益处。
灵性上的压力感既可能出于圣灵的责备,也可能出于魔鬼的欺骗。出于圣灵的责备,信徒发现自己的罪;出于魔鬼的欺骗——按路德的说法,牠“总是把一只虱子变成一头骆驼”——信徒会认为自己罪无可赦——这是我们以错误的方式(逃避、转移)去应对自己的罪的原因。这让我们怀疑上帝的恩慈与怜悯而进一步恶化自己与上帝的关系。
人与上帝的疏离必然促使人对自己在上帝面前的现状感到不满,渴求改变自己而与上帝修和(减轻灵性压力)。这种修和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企图通过自认为被上帝看为好的行为作为自己的方式进行赎罪(转移),一是在上帝面前痛悔,渴求上帝的赦免,并从此弃绝这样的罪行(承担)。
第一种方式,譬如反复念某一段祷告文或进行捐献、布施,这些做法也许在一时间减轻压力方面是有用的,但却背离福音的真意,因为它带来的结果是企图靠着行为而称义,这是把上帝的恩典贬低为可以交换的廉价的安慰,这种安慰其实只是对自己的欺哄。在这过程中,罪感(灵性压力)得到一时的减轻,而后——因为人性的软弱——又沉溺于罪中之乐,接着又是新的罪感和新的欺哄。这样,灵性压力就不能带给人任何的益处。
第二种方式是符合基督教信仰的,教父安布罗修斯(盎博罗削)说过:“忏悔是一个人为他犯下罪孽而感到痛心,也表明他再也不会做任何会使他痛心的事。”这与耶稣对那个被带到他面前要被处死的女人所说的话遥相呼应:“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若8:11)
这种方式有三个层面:第一,直面自己的罪恶,即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并对此表示后悔:
“……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
第二是渴求神恩,即请求上帝的赦免和重新接纳:
“……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悯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
第三是以真实的行动弃绝罪恶,重塑在上帝面前被看为美善的品性:
“……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诗篇/圣咏集第五十一篇)
——大卫的这首诗写于他的罪被拿单指出以后,可以想见,奸淫和谋杀在他的内心带来何等的罪感。大卫并没有“回避”或“转移”,而是选择了“承担”,在悔改的过程中,他修复了自己与上帝的关系。
我们都免不了在心思意念上乃至于言语行动上有罪,任何一个对自己的罪性有真切认识的人都必体会到保罗所说的:“我真是苦啊!”在中世纪最为著名的修道院书信《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书信集》中,女主人公写道:“……如果世上有过一个可怜的妇人的话,那就是我!只有我这个可怜的妇人才可以与一颗恐惧心灵的哀叹产生共鸣:‘我这苦命的人啊,谁将从这死亡之躯中把我解救出来’?啊,愿我可以怀着诚实的信念用圣徒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上帝的恩宠通过我主耶稣基督将我拯救!”
的确,能成为我们的安慰的,唯独上帝的圣言。“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这是对信徒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安慰。“上帝之子……为罪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作为第二良心,这宗教充满了怜悯与温柔,耶稣基督赋予它宽恕的权力,这是第一良心所没有的。”《基督教的真谛•内疚与良心》
我们知道“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但更要谨记:不可滥用基督徒的自由,将赦罪的恩典当作放纵情欲的理由。教父伊西多尔说:“一个人很快就重犯使他悔恨的罪孽,那么他既嘲弄了别人又撒了谎,绝不是真正地悔罪。”
每一种罪都会导致人与上帝的疏离,其中最让人自感被上帝所弃绝的罪莫过于出于淫欲所犯的罪。淫欲是将自己的性欲指向婚姻外的任何人,这是被上帝所严厉禁止的。
大额我略(大格里高利)在《伦理丛谈•三十一卷四十五章》中说道:“对得到永生表示失望,是从淫欲来的。”托马斯•阿奎那在论到这一点时,明确地说:“我们之所以对神性的善或利益不再感觉兴趣,或者不再把它们当作最大的善或利益,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情感受到贪恋肉体快乐的影响,其中主要地有性欲的快乐;因为贪恋这些快乐,使人对于神性的事物感到厌倦,也不再认为它们是困难得到的善或利益,而希望它们。这样说来,失望是由淫欲形成的。”(《神学大全•论失望》)
无论是纵容淫念抑或将它付诸肉体,都会让人对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污秽感,认为自己在上帝眼中被看为肮脏可鄙。淫欲的意念必排斥圣洁,使人无法专注在神圣的事上,而淫行更是得罪自己的身体,污秽圣灵的殿。污秽的怎么能与圣洁的成为一体呢?人非圣洁不能见主,淫念和淫行必使人远离上帝。“如果淫荡的意念到来,你又没有立刻将他赶掉,那么你的心灵将失去上帝爱和祈祷中的大胆想法。”(《长老息庐安》)
爱洛依丝在写给她曾经的丈夫阿伯拉尔的信中这样说:“……即便在行大弥撒时,那些欢愉的场面仍浮现在我眼前,它们完全占据了我那可怜而又可怜的灵魂。我本应怀着纯净的心祈祷,但是我不能这么做,我感到我的感官被诱惑。我无法舒一口气说——其实本应如此——我曾犯过罪,我只能哀叹,这罪已成为过去。”(《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书信集》)确实,在基督徒与情欲的争战中,骄傲、贪婪、愤懑、饕餮、懒惰、嫉妒都不如淫欲那样难以对付,一个人可能很容易战胜淫行,但很难战胜淫念,因为它确确实实源自于存在于我们里面的性欲,只要我们的肉体尚存在一天,这种争战就免不了。教父哲罗姆在沙漠中静修,那里没有人与他作伴,也没有食物,只有野草和可供饮用的水,连床也没有,只有光秃秃的地面,圣哲罗姆在烈日下被晒得漆黑,冷的时候又差点冻死,尽管如此,他还是说他的整个身体里烧着滚烫的淫欲之火。
而只要我们在意念上将性欲指向婚姻以外的任何人,圣灵的责备就免不了;只要圣灵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罪,魔鬼的攻击就必在同时来到——牠就是乐于见到我们灰心失望,远离上帝。因此,如果我们能战胜邪恶的欲念,魔鬼的攻击就会大大地失效。

以上谈到几个要点:
1、灵性压力源自于罪,这种压力感是必需的;
2、罪使人和上帝产生疏离感——这是灵性压力的本质;
3、悔改是与上帝修和的方式;
4、淫欲是最让人自觉沮丧的罪。

思考:
为什么苦待己身在对抗淫欲方面毫无功效?


10、禁欲:胜过罪恶的欲念

既然罪是灵性压力的一个重要源头,要胜过压力,就要胜过罪恶的欲念——因为“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雅,1:15)。
要胜过罪恶的欲念,就要过一种禁欲的生活。当代人抨击古代基督徒推崇禁欲,实在是荒唐滑稽,因为当代人也过着禁欲的生活,差别在于:古代基督徒的禁欲是在欲望层面,以把目光投向更高的境界,而当代人却是在精神层面禁欲,以便满足于“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
尽管不可能没有灵性压力,但禁欲的基督徒生活是充满喜乐的,它满足于已然得到的上帝的恩赐,渴求从上帝而来的美善,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克服罪恶所带来的沮丧、悔恨、愁苦和被弃绝的病态妄想。基督教的禁欲并不以压制和消除自然欲望为目的,而是把它们限制在符合上帝的祝福的本意之限度中。禁欲的对象不是合理的欲望而是情欲,情欲是对被造物的贪爱超出了对被造物的需要的限度。
七宗罪是情欲最显著的体现。饕餮源自于食欲,妄求在满足身体需要之外的口腹的享受;贪婪是安全感得以满足的需求超越了限度,无休止地渴求更多的物质;骄傲是对有益于自己的美好事物追求过分;对休息的需求过分就成为懒惰;嫉妒是对属于他人所拥有的事物或品质起贪心而产生恨意;淫欲是性的需求超出了它的范围;愤懑是将内心的苦毒以不当的方式转移到被造物上以满足情感的宣泄。但情欲的表现并不仅仅如此,除却七宗罪,我们还有因善的不足而犯的罪和隐而未现的罪。怎样才能战胜它们,从它们对我们灵魂的压迫中得以自由呢?
一位沙漠教父告诉他的弟子,面对困扰自己的种种意念,“不用逐个回击,只需抵抗其一。其实,修道士的一切思想都来自一个头脑。因此,你要找出那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然后全力抵御。这样,你就能打败余下的意念。”正如中古传奇里的骑士与九头妖龙搏斗不是与它众多的脑袋作战而是将长矛插在它的心脏之上,我们将圣灵的宝剑插在引发罪恶的私欲上,种种罪恶也会如妖龙的脑袋们一样,毫无生气地跌落地面,被我们踩在脚下。
战胜罪恶欲念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默想它的后果和它本身的丑恶,一种是把自己过度的欲求从被造物上转移到造物主那里。第一种思路是中古基督徒常用的,甚至直到大觉醒时代,新大陆上的布道家们依然会以这种方式来警告“愤怒的上帝手中的罪人”(乔纳森•爱德华兹)。
这种思路是符合信仰的,没有对罪和末日审判的恐惧,就不可能有对美善和天国的渴慕。在中世纪最优秀的那些灵性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思路。克里斯蒂娜•德•比尚(Christine de Pisan)在献给贵族妇女的优美散文中写道:“华丽服饰之下的尘土比一块破布之下的尘土有什么优势呢?可怜的人,你陷在罪恶和过失中,拒绝观看自己的本相,忘记了这可怜的躯体,它没有被美德所充满,反而渴想着一切的荣耀和舒适,而这躯体,也终将快速消亡,和这世界上最贫苦的妇人一样,成为虫的食物,腐烂在泥土里,那可怜的灵魂什么也带不走,惟有在世时的善或恶还会有人纪念。到那时,你在今生所夸口的荣誉、财产和家庭对你有何价值?你在世所行的乖僻的事,会帮助你承担将来要受的煎熬吗?……还有一种地狱之火来源于骄傲。……骄傲使你热爱舒适安逸的环境,后者反过来让你更加骄傲。安逸生活使你恋慕奢侈的吃喝宴乐……可怜的妇人,有一天你的身体只不过是虫子的食物,你真的需要如此填充你的肚腹——这盛满了罪恶的容器吗?……除了引起这些无穷尽的可鄙的陋习,骄傲也使你不屑于为那些不能给你奢侈享受的人服务。你是如此不可一世,甚至连天主也不放在眼里。”(《淑女的美德》)。我想,没有一个敬畏上帝的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不会为之动容。
用第一种思路看待七宗罪,实在是克服情欲的好方法。当人们想到:“贪食……就是魔鬼手上的五个手指,用这五个手指牠可以把人抓进罪孽”,“魔鬼用贪食的五个手指插进人的肚子,而用五个淫荡的手指抓住他的腰,为的是把他扔进地狱之炉;在那里,人永远要受到火烧虫咬,要流泪哭号,要感到饥渴难忍,还有许多模样可怕的恶鬼不断地蹂躏他们,叫他们永远也没有喘气的时候”(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难道还不会远离饕餮和淫欲之罪吗?
但以这种思路克服罪恶的欲念,必须有深厚的信仰基础,对罪和恩典都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对罪及其后果的恐惧之上,体会到神恩的甘甜而更亲近上帝,否则这种方法一旦推向极端,就可能带来两种不良的结果,其一是对人本身及其正常的欲求产生错误的认识而致忽视乃至藐视,其二是产生极度的恐惧感,使自己和上帝疏离,并由此导致种种违背福音原则的行动:譬如,鞭打自己、几乎饿死自己般地禁食、购买赎罪券等。这种思路也普遍地出现在一些异教的灵修实践当中,我读到过这样的心理学个案:一个异教徒为了克服淫欲,而将导致他产生淫念的异性假想为腐烂的尸体或白骨,长期如此,此人的性心理产生变异而最终造成性无能。对灵性状态不佳的基督徒,并不推荐这种思路。
那么,将“欲求从被造物上转移到造物主那里”应该怎么理解呢?这不是说,一个人对物质的需求可以在信仰中得以满足,而是说:我们把对被造物的超出限度的渴求转向造物主的恩典。
战胜情欲的前提是对上帝的敬畏,因为它使人明白,对被造物的贪恋实在是一种偶像崇拜。怀着对上帝的感恩,一切满足我们需求的被造物都会被我们看为来自于上帝的恩典,如此,我们就不会把被造物看为终极的追求,反而能因为需求的满足而赞美造物主。
对被造物的需求的节制是神恩的结果,反过来,节制也使我们更渴慕神恩。难道神恩不比我们需求之外的被造物更能满足我们,使我们体会到更深的喜乐吗?且让我们以第二种思路来看待七宗罪中的嫉妒和愤懑:
既然嫉妒指向对属于他人所拥有的事物或品质,那么,就把目光从人转向上帝。如果我们以上帝自己为最大的喜乐,又怎么会定睛于祂给别人的福分呢?这就好比,当我满足于父亲的怀抱时,我也就不再对他给邻居家的孩子的棒棒糖有什么兴趣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对上帝的敬畏心不会使我们因为别人所得的福份而产生恨意,不然,实实在在是在恼恨上帝的作为了。如果我们渴慕同样的赐福,不妨想想,为什么上帝没有给予自己同样的恩典,如果这些恩典是自己所不能承受的,上帝必不会把它们作为重负而给我们。上帝是爱的源泉,并且在基督里吩咐过我们:当爱人如己。“爱是一种药,它能清除人心中的嫉妒之毒”(《坎特伯雷故事》)。若是因爱上帝而爱人,便会因为这爱而真诚地为他人所拥有的那些美好的事物或品德而心怀感恩。
恩典是一切的罪恶的对立面。我们靠着自己的理智和修养而培养的恺悌之德并不能克服愤懑,只有神恩能帮助我们免于内心的苦毒对我们的伤害。想到基督的榜样:他是如何毫无怨言地忍受犹太人的恶言和中伤,又是如何默默地忍受罗马人夺去他仅有的衣服,并且如何在忍受鞭打之后还以受伤的躯体扛十字架,并以无罪的身体被钉在十字架上,那么,别人对我们的恶言恶语、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添加给我们的劳苦和给我们的伤害,就不会在我们的内心积蓄苦毒,我们也就不会把这些苦毒宣泄到别的被造物身上。这并非说,因为我们信了上帝,在内心就不会有苦毒,而是说:我们把内心的苦毒转交给了上帝为了承担我们不能承负的苦楚而在自我受难中付出的爱。我们渴慕上帝的爱,就不再因为他人加诸我们的苦毒而承担愤懑的痛苦。
可是,如何战胜淫欲呢?虽然婚姻是治疗淫欲的药剂,可是对渴求终身童贞者和未婚者,又该怎么办呢?要有这样的认识:性欲作为上帝的恩赐而存在于每一个成熟的个体生命中,淫欲是魔鬼借用不恰当的个体来诱发性欲,淫行是接受祂的欺骗而滥用这一恩赐。魔鬼的欺骗总是无处不在,正如鸟随时可能飞过一棵树,但我们完全可以拒绝鸟在树上筑巢。王明道先生在《写给青年的基督徒》一书中写道:“……牠虽然诱惑我,但是随从不随从,权柄到底还是在我手中阿。如果我不接受牠的诱惑,牠又能作什么呢?”在与淫欲作战的过程中,绝不给魔鬼留有余地。纵容淫欲是淫行的开端,一个满脑子淫念的人很难拒绝淫行。不妨设想:一个是约瑟那样清心的人,一个是暗嫩那样满脑子邪情的人,谁会拒绝送上门的淫妇呢?“几时心中已发生这样的意念,便认清它是从那恶者而来的,立时求  神将这样的恶念赶出去,不容它在我们心中有片刻的停留。若不这样,就难免犯罪吃苦了。”王明道先生的话,实在应该视为金科玉律。
从世俗的心理学中产生一个观点:淫欲每五分钟产生一次。虽然那恶者总是尽一切可能引诱我们,但如果就此认为我们无法随时战胜淫欲,就是受了世俗心理学的欺骗。战胜淫欲完全是可能的。希腊圣山大衣修士,长老息庐安在他的作品中写道:“许多修士都认识圣灵的恩赐。圣灵很甜蜜,并且对心灵是那样热情,以至于看到美女时,人依然不想动淫欲;但谁只是在心灵中拥有恩赐,他就害怕罪恶,因为他感觉到,还有罪恶生活在他里面,还有欲望在诱惑他。”“起初,当我还是一名见习修士时,我对听告解的神师说,我接受了淫荡的意念,于是听告解的神师回答我说:‘永远不要接受’;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五年,我一次也没有接受淫荡的意念,……因为我的心灵记住主的爱和圣灵的甜蜜。”
在与情欲作战的禁欲生活中,我们应当唯独依赖神恩,而不靠着自己的智慧与意念交谈。在我读到《长老息庐安》之前,经常用这种办法和撒旦辩论,当撒旦表扬我说,你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我回答他,我离上帝的要求还很远,牠就打击我的信心,把我的罪一一罗列出来,说我离上帝的要求有多远,我就离上帝有多远;或者欺骗我说,你实实在在比许多人都谦卑,然后让我产生骄傲感,再接着攻击我。长老息庐安认为,“同意念交谈的头脑将跟不断发展着的意念打交道,于是为这种交谈所吸引,头脑偏离了对上帝的记忆,这正是魔鬼的目的所在,魔鬼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干扰头脑,使它与上帝脱离,因而同意念交谈后的头脑不会很纯洁。”
当情欲的意念袭来,要么默想经文,要么祈祷,总之,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基督身上,如此,我们就能够向罪恶的欲念夸胜。

以上提到几个要点:
1、禁欲生活是战胜情欲减轻灵性压力的最佳方式;
2、情欲是对被造物的过度需求;
3、默想情欲的丑恶和后果是一种战胜它的方法,但不适用每一个基督徒;
4、把对被造物的超出限度的渴求转向造物主的恩典;
5、不接受撒旦的欺骗、不与情欲的意念交谈,唯独依靠神恩。

思考:
为什么当代福音派和灵恩派在灵修神学方面几乎毫无建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15: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外文资料转换成汉语也很辛苦,只要不遇到方舟子多事就O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09: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胡子 发表于 2014-1-26 15:51
把外文资料转换成汉语也很辛苦,只要不遇到方舟子多事就OK。

很多人讨厌方舟子,就是因为这个家伙专门喜欢破坏别人的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0: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舟子:包皮该不该割?

 去年11月我到以色列访问。有一天正在特拉维夫的一家餐馆吃午饭时,我听到隔壁的房间人声鼎沸,便过去看个究竟。原来那里正在为一个犹太新生儿举行割礼仪式,于是我在一旁观看了整个过程。医生一刀下去,新生儿疼得大哭起来,我的心不由一紧。按照犹太教的教规,犹太男孩在出生第八天时要举行割礼,也就是把阴茎包皮全部或部分切除。据称这是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以这种方式和上帝立誓约。阿拉伯人也把亚伯拉罕当祖先,所以穆斯林男人也普遍做割礼,虽然没有犹太人那么严格,割礼时间也没有那么确定,从出生到青春期都可以。穆斯林占了全世界做过包皮环切手术的男人中的大部分。全世界15岁以上的男人大约有30%做过环切,其中三分之二是穆斯林,还有0.8%是犹太人。
  这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做的割礼。有人是因为医疗的原因,为了治病不得不做环切。其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包茎,也就是包皮开口太小,包皮没法后退露出龟头。但是由于医疗原因做环切的人数很少。既不是犹太人也不是穆斯林的男人做环切,大部分是因为社会或文化的原因。例如,大部分的美国男孩出生没多久都做环切,成了一种常规手术,而欧洲、南美洲各国就没有这么做。
  美国的这种做法最初还是从英国传过去的。在19世纪下半叶,麻醉和消毒方法的发明,让环切手术变得相对简单、安全。最初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环切似乎能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例如185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非犹太患者有61%得了梅毒,而犹太患者只有19%得。因此英国医学界就开始提倡通过做环切来预防疾病,声称它不仅能预防像梅毒、淋病等性病,还能预防或治疗手淫(在维多利亚时期被视为能导致无数疾病的恶性)、酗酒、痛风、癫痫、头疼等等各种各样的疾病——现在看来,这些当然都是无稽之谈。但不管怎样,到进入20世纪时,英国和美国对新生男婴做环切已经成了常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建立了全民医保系统,医学界对环切的利弊重新进行了评估,认为其风险超过益处,医保不支付环切的费用。从此英国对新生儿做环切的越来越少,到现在英国男人做过环切的只有6%。美国则不同,没有全民医保系统,而美国医学界对有没有必要普遍对新生儿做环切争论不休。美国儿科学会在这个问题上也摇摆不定,自1977年起发过几次政策声明,19992005年的声明不推荐做常规新生儿环切,但最新的2012年声明却认为新生儿环切的益处超过风险。其结果,美国新生儿大部分仍被做了环切。很多美国父母选择给新生儿子做环切,原因仅仅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长大后显得与众不同。不过近20年来美国新生儿做环切的比例在下降,从79%降到了55%
  受美国影响,某些历史上不曾有过因为非医疗原因做环切的国家,也流行起做环切来。最典型的是韩国。在1950年之前韩国男人几乎没人做过环切,而现在韩国20岁的年轻人90%做了环切。近年来在中国男大学生中也流行做环切,经常有人来问我该不该做,因为他的同学们都在做。我怀疑这是受网上色情视频、图片的影响,那些视频、图片的男主角以美国人为主,一般都是做过环切的,就会让人以为那是“正常”状态。国内一些医院为了创收,也乘机推销做环切手术。
  这样的手术该不该做呢?如果有包茎等疾病,当然应该做手术。若没有疾病,该不该做手术就要权衡其可能的好处和风险。包皮会分泌油脂,和脱落的细胞混在一起形成包皮垢,如果不经常清洗,就会繁殖细菌,导致感染。一些研究表明,环切降低了患尿路感染、某些性传染病的风险。环切还降低了阴茎癌的风险。不过,阴茎癌本来就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癌症,所以降低其风险没什么意义。环切还能降低被传染上艾滋病的风险达50%。但是环切只是降低并不消除得性传染病的风险。如果误以为环切可以代替安全性行为,那么反而更危险。
  环切是一种手术,手术就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环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大出血、红肿、伤口感染、包皮切得过多、包皮切得过少、龟头受损、排尿障碍、勃起障碍等,成年人在正规诊所做环切发生并发症的比例大约是2%,如果不是在正规诊所做的手术,或是由没经验的医生做的手术,并发症的比例就要高得多,甚至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性功能丧失、死亡。新生儿做环切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要比成年人的低,这是那些支持对新生儿做环切的一个理由。
  很多人把包皮当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认为切掉了无所谓,只要不发生手术并发症就行。这是个误解。包皮也有自己的功能。胎儿在子宫中发育时,包皮起到保护阴茎的作用。在平时,包皮也能起到润湿、保护龟头的作用。包皮上面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男性一个重要的性感区。切除包皮,相当于切掉了一块最敏感的皮肤,而且环切后龟头平时都处于裸露状态,会变得没那么敏感。2007年的一项实验表明,环切让阴茎丧失了最敏感的部分。
  环切的益处,没有环切的人是可以通过做好个人卫生和安全性行为来获得的。而包皮一旦被切除,就回不来了(最多只能通过拉伸剩余的包皮来重建)。成年人有没有必要做环切,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权衡其利弊做出选择。例如,如果生活在艾滋病肆虐的地区,经常发生不安全性行为,那么做环切就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新生儿却没有自己选择的可能,由父母代劳。婴儿刚出生就要他们承担起长大后预防性传染的责任,这样的选择是否恰当?如果一出生就接受环切的婴儿长大后是一个注意个人卫生、生活检点的好男人,那就要怪父母为他们做出了错误选择,让他们无谓地失去了身体的一个敏感部分。
  201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0: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叶青 发表于 2014-1-27 10:25
属灵的友谊里彼此祝福
幼民能否拿出你所说的“外文资料转换成汉语”的大段证明资料?贴出来我们一起来 ...

呵呵,就如方舟子证明韩寒一样,有用吗?只要彼此肚明就可以了。你可以继续粉丝。那是你的权利。被客体化的权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1: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胡子 于 2014-1-27 11:12 编辑

国外的很多宗教书籍没有版权,他们欢迎转发,甚至是另外署名。外国作者不在意,我干嘛要在意呢?只有方舟子可能会在意。不过他历来看不起宗教,对宗教作品可能是从来不看,仅仅看过圣经,结果就发现了几百处错谬。这个人很讨厌。他是在嫉妒。啊啊,对吧。方舟子就常常挨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1: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11、信仰方面的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是否会产生于信仰?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区分信仰和信念的差别。
我们承认上帝的存在及其创造工程,承认基督事件及其与我们的关系,将自己的生命交付于基督,并以祂的准则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种认信和依存就是信仰。
我们遵照信仰,由信仰产生出一些具体的准则和对事物的看法,这些准则和看法就是信念。在一个信仰中会有若干系统的信念,譬如,一个基督徒会有关于家庭关系的信念,会有关于职业伦理的信念,会有如何面对名利、金钱的信念,等等。对同一个信仰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在同一个系统中的不同信念,譬如:方济会关于经济的信念和改革宗关于经济的信念就大相径庭,前者以清贫为美德,后者赞同致力于积累财富。
我们的信仰必然是对我们有益处的,但我们由信仰而产生的信念则不一定,因为信念出于我们对信仰的理解。在我接触的咨询个案中,确实有一些基督徒因为这些产生于信仰的信念的缘故,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信念源自于对信仰理解不够透彻或者理解偏颇或者是其中个人的主观要求太过于强烈。所有不合理的信念都会使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发生异化。
在我的经验中,那些产生于信仰但却造成灵性压力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过分强调(或只关注到)教义中的某一方面或部分经文——譬如过于强调“罪”或过于强调“预定”;又如片面地理解经文,偏颇地强调信仰的某种外在表现。
由于过分强调罪,有些信徒(通常是卫斯理神学接受者)总是不断给自己定罪,并且认为自己有可能从救恩中丧失,因此经常生活在担忧自己灵魂是否能得救的痛苦当中;由于过于强调预定,有的信徒(通常是加尔文主义神学接受者)因为看到自己的罪而怀疑自己已得救;由于偏颇地强调某种外在表现,一些信徒(通常是灵恩派信徒)以在祈祷时哭泣、瘫倒或发出含混不清的舌音(尽管他们称其为“方言”但绝非保罗所说的那种方言)为属灵的表记乃至于得救的标准,一旦自己或他人缺少这些,他们就会感到焦躁不安。
要减小他们的灵性压力,重点不在于让他们改变观念(神学立场或信仰表达方式),而在于使他们认识完整的教义或对上帝、对《圣经》有更全面的认识。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士跟我说:“我心里不踏实。我怕神……”她向我坦言她的罪。罪确是她的灵性压力之肇因,但她之所以不能靠着信仰而胜过,却是因为她的信念未能平衡上帝的圣洁和慈爱。想到人非圣洁不能见主,自我定罪使她感觉自己不配得到上帝的爱,自己离上帝越来越远。于是我告诉她如下的话:
“主的爱是温柔的,他的爱与怜悯是丰盛的,所以我们虽然都污秽不堪,但他依然接纳我们。我们当向上帝坦然陈罪,虽然这个过程是很难受的,但主岂不像父亲接纳回头的浪子一样接纳我们吗?我们要敬畏上帝,但更要明白,上帝甚爱他的子民。亲爱的友人,我会为你祈祷,但你更要调整好自己与主的关系。唯有和主有亲密而真实的关系,我们才会胜过罪的阻拦,去除内心一切的不安……别忘了,上帝甚爱你,他的爱如此温柔。上帝于你不是一个法官,而是一位父亲。为你祈祷。愿主赐予你平安。”
我的这些话只是给予她一时的安慰,真正让她与上帝修和并建立起亲密关系从而体会到神恩之甘甜的,是她自己在上帝面前心思言行的改变和信念的修正。
第二,过于探求关于上帝的奥义。上帝是无限者,我们这些被造物是有限的,以我们有限的思维去探求无限的奥义,难免自寻烦恼。
有一段时间我纠结于《尼西亚信经》中的“和子句”(Filioque)——就是圣灵究竟是“由父发出”还是“由父和子发出”——前者是希腊教会的教义,后者是拉丁教会的教义,正是“和子”的差别造成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在一系列神学观点上的重大分歧。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三位一体,我便产生了极度的焦虑:二者必有一对一错,如果信错了,就是得罪圣灵,后果很严重,因为三一论是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教义,正如《亚他那修信经》里所强调的那样:“我等当敬拜一体三位,而三位一体之上帝,所以凡欲得救者,必如是而思三位一体之上帝……此乃大公教会信仰,人除非笃实相信,必不能得救。”那一段时间,对“和子句”的探求实实在在给了我很大的压力。直到我读到托马斯肯培的《效法基督》(《师主篇》)中的一段话,才受了安慰:“在大审判的日子,我们对隐秘之事的无知不会叫我们受审判,我们又何必为这些事争吵不休呢?轻忽有益和要紧的事,反而过分关注无关紧要但却十分有害的事,这真是糊涂。我们有眼,却看不见。所以我们管那些玄妙的问题作什么?受永生的话语教训的人,摆脱了无益的空想。”
我的这个例子,就是以一种在信仰基础上的合理的信念去克服信仰中的不合理信念。也正是经历过这次的灵性压力以后,我在信仰上的追求就不再指向这些以人的能力所无法理解的奥义了,这样,我和上帝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于我,上帝不再是一个以脑力去研究的对象,而是一个以心灵和诚实去敬畏和爱的对象。我想,对那些和曾经的我一样纠结于一些神学奥义的基督徒,保罗的话更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林前/格前,13:12)
除了这两种不合理信念,还有一种导致压力的,就是企图要求上帝在自己所定的时间内达成对某个人的祝福。我指的是:强烈地盼望某人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就获得信仰。盼望自己的亲人、爱侣或朋友灵魂得救,这是出于信仰、出于爱,但我们应该知道:欲速则不达。有时候,由于内心的压力干扰了态度、思维,我们在言行的表达上或许恰恰将某个人越推越远,由此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要使这种灵性压力带来益处,我的看法是:首先,相信万事皆有定时,上帝不误事,凡祂所拣选的,一个也不会失落(这是信仰基础上的积极信念),停止给上帝划时间线(这是因信仰而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其次,无论对上帝还是对某个人,应当满怀盼望(积极的信念)而不是强烈要求(消极地表达信念),第三,以务实的言行来实践信仰和爱。当然,一切从祈祷开始并始终伴随以祈祷。

以上谈到几个要点:
1、信仰所产生的信念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
2、信仰中的不合理信念使人与上帝的关系异化;
3、对教义和经文的偏颇理解造成不合理信念;
4、过于探求信仰的奥义是一种不合理信念;
5、企图给上帝划定时间线要求上帝完成某种祝福也是不合理的信念;
6、克服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的方法不在于消除,而在于建立符合信仰的与之对立的合理信念。

思考:
1、使基要派信徒产生压力的不合理信念和使自由派信徒产生压力的不合理信念之间有哪些主要差别?
2、灵恩派信徒的灵性压力可能产生于怎样的信念?


12、灵性压力与灵性长进

正如每一种压力都有可能带来益处,灵性压力也是如此,“在经历灵程上的争战后,会深深地感到上帝的同在,是那么接近,那么清楚,使人不禁忘记了一切的痛苦和争战,而且这些事反成了宝贵的经验”(路德,《圣诞之书》)。
在我所知道的神仆中,没有谁不曾经历过灵性的压力。以路德和加尔文来说,前者在作奥斯定会修士的时候,由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满足上帝的要求,时时感到内心不安,总是巨细无遗周而复始地认罪忏悔,以至于为他办理告解的神父认为他是在无事生非、夸大其词,不胜其烦之余叹道:“孩子,上帝并没有生气,只是你与上帝过意不去。难道你不晓得,上帝吩咐你要存有盼望吗?”后者在成为新教徒之前,经历过“突然的归正”,一度感到精神极度痛苦——“每当我自我反省之时,或者让我的灵魂飞向你——我主之时,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就把我控制起来,无论怎样悔过、怎样洁净,我也不能摆脱它。我越细心思考,悔过的阵痛就越戳刺我的灵魂,让我得不到任何安慰和欣悦,除非我忘记一切,自我欺瞒。”
灵性压力产生于罪或不合理的信念,它使人担心自己是否还能得到上帝的恩宠。这种灵性压力如果未能得到良好的消解,就可能对承压主体的精神状态、心理健康、信仰本身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会延续到家庭中的第二代、第三代。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廓尔的父亲迈克尔•克尔凯廓尔。迈克尔早年是日德兰半岛上的一个穷苦牧童,饱尝酷暑寒冬饥渴劳碌之苦,有一天,他在这种痛苦中丧失了理智,站在一块石头上仰首望天,诅咒上帝。事后他悔惧不已,终生未能摆脱这种深深的后悔和恐惧感,加上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本是他家的女仆,在其前妻去世后未婚先孕而嫁给他,这更使得他总是充满负罪感。而他后来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更加重了他的负罪感,他认为,上帝之所以让他今生一帆风顺,免除许多的苦难,是为了将来的审判中给他更严厉的惩罚。这使他个人的性格越来越阴郁、刻板、压抑,这种性格所造成的家庭氛围,使他的儿子索伦成为所有哲学家中最为阴郁、孤独、古怪的一个,并长期经受常人无法理解的内心痛苦。索伦后来写道:“一个老者自己得了极度的忧郁症……儿子遗传了他全部的忧郁症。”“我的一切都要算在父亲账上。他从各个方面尽可能令我不幸,使我的青年时代悲惨无比,我对于基督教几乎从内心感到反感……”
灵性压力虽然产生于罪或不合理的信念,但如果以恩典或合理的信念去消解它,就会在认知和信心上长进,更深地经历耶稣基督,反过来看,灵性的长进也会使人更容易地去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灵性压力。前面提到的路德、加尔文,还有索伦•克尔凯廓尔,无不是在经历了极度的灵性压力之后,对自己的努力感到绝望而在信仰上归正或飞跃。这也是我和我灵程上的同行者们共同的经验。读者们不妨看看以下这段根据网络交谈整理的对话——
伊莎伯尔:我有时候担忧自己,认识了天主,却变得极端邪恶。
骑士:您千万别这样担心,近朱者赤,你爱的是谁,就会从属于谁;你从属于谁,就会像谁。
伊莎伯尔:恩,谢谢,我应该多多祈祷,免得入了迷惑。
骑士:正因为我们有了信仰,能用属灵的眼光来看自己,才会更深地看到自己的邪恶。
伊莎伯尔:对,所以我不认为信不信基督没问题,只要做好事做好人就行了。不是那么简单的。
骑士:主让我们看到这一点,让我们全然信靠祂,而不是靠着自己有限的善行。
伊莎伯尔:不太一样,我自己曾经也是一个佛教徒,而且我也不能算一个很坏的人吧,我也会做好事,但这种感觉是不太一样的。
骑士:基督宗教的深刻之处,就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败坏。基督教能给人安慰,但不是廉价的、肤浅的安慰,而让我们在信仰的历程中经受磨练,以更像耶稣。
伊莎伯尔:对,更是一种意识到自己罪恶的宗教,而不是一种廉价的恩赐。
案例中的伊莎伯尔,其灵性压力的表现是担心自己“变得极端邪恶”,压力源是她内里的罪。通过我的分析和导引,她认识到,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不是因为变坏了,而是因为现在的信仰使她能更深刻地看待自己并因此发现了自己过去未曾发现的罪;她还认识到,她现在的信仰不是“廉价的恩赐”,不是靠着“做好事做好人”就能换得恩典。
灵性的长进是可以衡量的。我这样说,只是一个没有任何神学根基,没有任何修道经验的新教平信徒的经验之谈。但愿我的说法不至于错,盼望我的说法能有属灵长辈指出其不足和缺憾。在我的经验中,灵性压力带来灵性长进,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上帝的爱更加纯粹。
十多年前,我曾被水晶大教堂的电视节目《权能时间》所吸引,接受了罗伯特舒勒博士之“积极的基督教信仰”的说法。其实,他的那一套,也就是成功神学。因为一度相信借着信仰可以支配上帝的力量而给自己带来世俗的成功,当这一套虚假的应许破灭之后,我不禁大失所望,对上帝失去了信心,自感上帝根本不爱我。在这套信仰破灭的那个晚上,我经历了灵程上一次极为艰苦的争战,一开始我求告上帝,求祂给予我我所渴求的恩典,但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的内心始终难以安宁,就在我祷告的时候,魔鬼借着各种异教偶像的形象欺骗我,牠对我说,“你的上帝根本不爱你”,我内心曾经对上帝所有的抱怨和怀疑被牠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作为让我离开上帝的参考,并且牠幻化为极为安详博爱的形象邀请我进入异教信仰,清晰地对我说:“你的上帝离你很远,但我离你近,何必舍近求远呢?”牠还让我想起我所有的罪,使我自觉被上帝弃绝,从救恩中失落。这种灵魂的煎熬极其痛苦。我越是呼求上帝的名,魔鬼的控告越是激烈,我甚至学着路德的做法,在祷告的间隙对牠说,“这是我和主亲近的时间,你给我滚”,但这没有用。然而在那个时候,当我在烦闷中随手翻开《海德堡要理问答》,这本教理的第一个问题还没有看完,就完全扭转了这场属灵争战的颓势。那上面写着:“我无论是生是死,身体灵魂皆非己有,而是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祂用宝血完全补偿了我一切的罪债,并且救我脱离了魔鬼的一切的权势……”我顿时领悟到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偏离了正确的信仰,也领悟到自己其实依然在上帝的救赎中,于是我向祂认罪,并求祂除去我对祂那些不纯的爱和妄求。
如果没有这样一次灵性的压力,我是不会把信仰扎根在《圣经》和耶稣基督自己的应许之上的。灵性的危机最终成为转机,我抛弃了所谓积极的“基督教信仰”,透过十字架神学而非荣耀神学去认识和信仰上帝,并且从一个经常惴惴不安的卫斯理神学接受者转变为严格的预定论接受者。在这之后,我更加积极地阅读《圣经》、研习传统,使自己的信仰更合乎基督教的旨趣。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能够分辨出那些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成功学和世俗哲学,始终坚守一次交付给我们的真道。
二、对自己的罪更加敏感。
我在一所职业学校做老师的时候,曾以福音的原则去安慰一个学生,但她回应我说:“……无论老师的泉源从何而来!我肤浅的眼睛只看到老师的循循善诱,而不是你的主!……有你信就行啦!就象他是你师你为我师一样!!我相信老师就跟老师相信耶稣一样!”多年以后,当她也拥有了和我一样的信仰,我才告诉她,那天她的话让我痛哭了一场。那天我一边哭,一边在日记里写下:……我算什么呢?我不过是个罪人。她怎么能像我相信主一样相信我呢?一个罪人的善怎么能取代神恩呢?如果有一天她看到我罪恶的一面,又怎么能区分我的罪和上帝的义呢?然而这不能怪她,她毕竟太年轻。可是为什么我竟然成为了她心中的偶像呢?主啊,我竟然无意中窃取了您的荣耀,成为了她和您之间的阻隔!这才是隐而未现的罪啊!主啊,宽恕她的无知,更求您怜悯我这罪人,我若成为她内心的偶像,求您破除。如果我内心深处里渴求着她的崇拜,求您叫我看到自己不过是一个渺小的被造物。
那一天如此沉重的灵性压力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的学生所说的话让我看到自己隐而未现的罪——就是在内心渴求他人的崇拜。从来还没有什么罪恶让我的内心如此恐惧,甚至七宗罪都没有让我感到如此深的罪恶感——因为,使得一个人崇拜自己,就是在制造偶像崇拜,这实在是在戕害她的灵魂。那晚我哭得一塌糊涂,但我并没有忘记,那一双足以把我从一切的罪恶中拯救出来的带有钉痕的手。恐惧与战栗之后,是神恩所带来的安宁。正是因为这一次的痛哭,我对骄傲和伪善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以后,我懂得了隐藏自己,不再渴求自己的荣耀和内心的满足感,一旦发现自己还有着对虚荣和对人的赞赏、崇拜的渴求,就会提醒自己:你不过是尘土。
三、价值观更加合乎《圣经》。
决定我们行为的规则就是价值观,之所以称其为“价值观”,是因为这套规则告诉我们什么是有价值的,应当去追求和实践,什么是没有价值或是有负价值的,应当避免和扬弃。对福音的接受总是先于对其中的价值观的接受,因此一个基督徒的价值观不会在宣告信仰上帝的一刻就得到塑造以至符合《圣经》的原则,这需要进一步研习信仰和实践信仰。价值观建立在信仰上,一个人也正是在那些表现出他的价值观的事上见证他的信仰,当价值观不够清晰或无法指导具体行动之时,某些事件就难以衡量,它们便成为压力源。因此塑造合乎信仰且清晰的价值观,是克服这些压力的关键。
有一位基督徒教师,他的一个女学生向他借钱堕胎。该不该借呢?首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价值观是:“不可杀人”,堕胎是杀人的行为,因此,如果借给她,就是在杀人的罪上有份。可是,如果不借给她呢?
他告诉我:“……是应该为了自己不至于参与到杀害一个生命的罪恶上而硬起心肠,做一个心安理得的法利赛人,还是把钱借给她?可是,这样我也就成了一个帮凶。难道就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吗?十个月,如果她把孩子生下来,也已经是离开学校以后的事了,可是在这几个月,她又该怎么办?学校不可能让她大着肚子呆在学校里的。她又不能回家,她家是那种死要面子的家庭,赶出家门都是有可能的,难道得让她一个人在外面孤苦伶仃吗?可是我是她最信任的人,也只有我能帮助她。……我该怎么办?不是帮她堕胎,就是把这事情推掉。前者是残忍,后者是虚伪……”
二难选择源自于价值观的冲突。“不可杀人”的价值观是符合信仰的,可是,出于信仰,却又不能对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孩子漠然以待,但自己又没有能力为她创造一个条件以使她能平安地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压力就在价值观冲突和对这件事自感无能为力中产生。这位教师的决断,最终还是由明确的价值观引领而做出。
这样看来,在承受灵性压力时,对上帝和教义以及属乎信仰的价值观更为正确的认识使我们从压力中得益,反过来,这些正确的认识也能帮助我们应对这些压力。为做到这一点,熟读《圣经》和正统的教义相当必要,此外,圣人传记和经典灵修作品也能为我们提供很多榜样和方法。新教徒不看重圣人传记,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通过读圣人传记,看到那些鲜活的例子,个人与历史上的先辈们产生心灵的共鸣,看到他们曾面对过的灵性压力和与这些压力抗争的经验,这些古人也就成为我们属灵生命中活泼的良师,我们自己也融入到整个的信仰属灵史当中。
但我更要强调的是:在承受灵性压力的时候,最不可取的应对方法,就是埋首经典专心祷告而不做其他任何事。信心在行动中才能增长,用一种方法表明信心便是医治缺乏信心的处方,同样地,如果一个人自认为对某些事情无能为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以务实的行为参与到这些事情当中,这就好比,若有人自认为缺乏爱心,那就当在具体的爱的行为中去使它完备——行为和信心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灵性更为美好。

以上提到几个要点:
1、灵性压力可以促使灵性长进,灵性长进也帮助人应对灵性压力;
2、对《圣经》、教义的熟悉和前人的经验都有助于面对灵性压力;
3、灵性长进体现在对上帝更为纯粹的关系上;
4、对自己的罪更加敏感也是灵性长进的表现;
5、合乎《圣经》的价值观之明朗亦是灵性长进的结果。

思考:
为什么“回避”和“崩溃”这两种应对压力源事件的模式不能在应对灵性压力的源事件的过程中让人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3: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罗旺斯骑士 发表于 2014-1-27 11:31
11、信仰方面的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是否会产生于信仰?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区分信仰和信念的差 ...

把外文资料转换成汉语真的是很辛苦,只要不遇到方舟子多事就OK。不过外国的宗教文章,常常无主,无版权,只要不怕辛苦,也不失是做了一件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3: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胡子 于 2014-1-27 13:21 编辑
竹叶青 发表于 2014-1-27 13:17
几乎要笑死了,幼幼说某某的原创作品是翻译过来的
在学术论坛,哈
不要逗别人笑好不好? ...

茉莉花,把没有版权的东东整理成国语也是原创,比韩寒的原创正经多了,而且很少牡蛎色彩,值得推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3: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叶青 发表于 2014-1-27 13:17
几乎要笑死了,幼幼说某某的原创作品是翻译过来的
在学术论坛,哈
不要逗别人笑好不好? ...

我的一位朋友,接连出了两部译作,都是没有原版权,否则译不起。就是这样,我的朋友为了这两部书辛苦不说,还是赔了五六万,最后教会帮他扛下了一部分。他真的是行了善,积了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9: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本身就是创作。
西方作者的写作有它自身文化的特点,常常读书的人一眼看了过去自然知道。

不是文章写得好,而是译文译的不错,确实下了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0: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13、属灵友谊之于灵性长进的意义

路德说:“我那些最厉害的试探,是在我孤独时临到我的。”在灵程上我们实实在在需要与我们一起面对压力的伙伴,德日进神父(P. T. de Chardin)认为:不应独自地(不论已婚或未婚),而应双双结伴去见上帝。
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是如此软弱,以至于我们常常需要安慰和扶助,但我们无法按着肉体而听见基督的慈声,看见祂的圣容,因此,那些与我们一起承受神恩的友人就成为抚慰我们的上帝之右手。
属灵的友谊并不局限于神职人员之间,也不局限于基督化的家庭成员之间。事实上,当两个或更多的基督徒因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如西塞罗所言“在理解神灵与人间事物时所表现出的、包含好感和爱慕的一致性”——而相互联系起来时,属灵的友谊就此建立。但属灵的友谊不仅仅如此,西笃会修士,里沃的圣爱尔雷德(Aelred of Rieranx)在他的作品《属灵友谊》(Spiritual Friendship)中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属灵友谊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超越死亡,属灵友谊是人生命中永恒的一个层面。
属灵的友谊为上帝的恩典所浸润,在其中的友人们彼此传递上帝的恩典,并与之联于一体。显然地,耶稣基督是这种属灵友谊的中心和最高点,对祂的共同向往使属灵友谊中的友人在心灵上紧密结合。灵魂和精神的深刻一致,使朋友间容易相互理解甚至能彼此相通从而成为对方的安慰和扶持。这种结合越是紧密,他们越是相互促进对方趋向于基督,正如萨克森的约尔丹(Jordan von Sachsen)在致安达罗的狄安娜的信中写道:“最亲爱的,你要努力上进,去爱上帝,把你的心灵献给他,因为傍近上帝就是你的幸福。将你的信赖给予他,告诉他:‘我的灵魂依傍着你’。”“凡是由于我的不在而失去的东西——因为你不得不接受我之不在这一事实——请到一位比我更好的朋友那里去寻觅,即到耶稣基督那里去寻觅。”属灵友谊是根植于上帝之爱的情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使人回到上帝的领域。“别让我的安慰取代了主的安慰”——这是我曾对一位友人所说的话,我深知,恩典是从上帝来的,作为承载恩典的器皿并非源头,我们只能把人引向上帝而非我们自己。
因此,不能仅仅把属灵的友谊看作是一种相互祝福和分担的形式,这种友谊的本质是对在上帝之国得以实现中才能达到的终极的永恒接触的渴望。在西笃会修士留下的众多书信中,特别能表现这一点。隐修院院长珀尔塞涅的亚当(Adam von Perseigne)在《致阿格尼少女的信》中如此写道:“想到你纯洁清澈的爱,我是多么高兴啊!你希望继续走这条路的要求激励着我,使我感觉到你全部的爱。我急切地期待着与你久别重逢,从你凝视的眸子里取得安慰。可以肯定,那些在主身上相爱的人之间的一场谈话大大有益于上帝之爱。奇妙的是,肉眼的凝视也会使追求信仰之火获得新的火焰。你相信吗,如果说仅仅看到临近眼前的上帝的寓所便令人感到如此心旷神怡,那么假若看到那作为唯一的拯救和欢乐本身的他,那会是多么欣喜啊!时间一到,我将看到你,用我身体的肉眼看到你,但任何时间我都在以我的属灵之眼看着你。”
属灵的友谊创造了天国在此岸世界的一小块飞地,在这一飞地中,属灵友谊中的友人经历着具体的爱与相互奉献、现实的安慰与安全感,从而得享天国的喜乐。我非常有幸在不同的宗派中有这样的友人。祝福是相互的,分担也是相互的,在这种友谊中,宗派的成见被放到一边,彼此分享着各自最熟悉的灵修传统和属灵经验,我们也分担各自在学习、工作、情感、信仰上的压力,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在属灵的层面和世俗的层面彼此帮补。在这些友人中,既有我视为兄长的神职人员,也有视我为兄长的学生,我深感到人性和宗教上的成熟在给予他人灵性的帮助上的重要。人性上的成熟指向性格的沉稳和阅历的深厚,甚至还指向言语的艺术;宗教上的成熟既指向对《圣经》和教义的熟悉,也指向信仰所产生的种种品性:爱与怜悯、谦卑,对罪的敏感。这种成熟使得他们成为合宜的宣泄对象。在属灵友谊中更为成熟者还负担起传递神恩的责任,正因为如此,他们使友人在情感和灵性上得以升华。正如里沃的圣爱尔雷德在给隆多尼西斯主教的信中所写:“由于分享你的灵性,我的灵性得到更新。在你感知之光的照耀下,我的认识与感知之光发生着变化,借助你的甜蜜思念我的思念得到升华。”
成熟和责任感不是单纯地在尊崇某种规则中履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义务而获得,只有对自己与上帝的关系、对自己从上帝所得到的使命、对自己的灵性状态和生活状态的深刻认识才能使自己在属灵友谊中有益于自己的友人成为可能。

以上提到几个要点:
1、耶稣基督是这种属灵友谊的中心和最高点;
2、属灵友谊的本质是对彼此在上帝之国中永恒的同在的渴望;
3、在属灵友谊中通过彼此分担压力而相互促进灵性的成长;
4、人性和宗教上的成熟及传递神恩的责任在属灵友谊中的重要性。

思考:
在异性基督徒之间,“爱欲”是否会成为灵性友谊的障碍?


14、圣乐对压力的缓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借由音乐,人们将感受到正确的情绪。”由于音乐总是与我们的情绪相关,它常使我们更清醒、更放松、更坚定。借助于音乐,我们能更容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的脑波有四种:α、β、ξ、δ,其中α、ξ和δ主管放松、冥想和睡眠时的状态,β是影响日常思考主要形式的脑波,音乐会引起各种脑波的结合,大脑把通过听觉器官接受到的音乐所投射的情绪综合为整体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聆听如弗拉明戈(flamenco)或康茄(conga)一类的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被音乐的热情所感染,而在聆听额我略圣咏(Gregorian Chant,又译格里高利素歌、葛立果圣歌)之时会进入到一种单纯、敬虔的意识当中。
声音振动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在液体中,声音传导得更快,人体七成都是液体,和谐的乐音对肌体的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听觉器官。当我们在听到令自己愉悦的音乐时,身体会受到刺激而使体内恩多芬大量释放,这种荷尔蒙令人感觉舒适,它的作用与天然麻醉药相比实在不遑多让。
索伦•克尔凯郭尔在论到音乐时,除了说它是“最具感官性”的艺术而外,还说它是“最具灵性的”。若干世纪以来,在基督宗教的仪式和基督徒的灵修中,音乐都是不可或缺的。《圣经》表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音乐能舒缓紧张、驱走恐惧、带来愉悦和安宁:当上帝派遣恶魔来扰乱扫罗时,大臣建议他找来弹琴的,聆听琴声。“从上帝那里来的恶魔临到扫罗身上的时候,大卫就拿琴用手而弹,扫罗便舒畅爽快,恶魔离了他。”(撒上16:23)。类似的例子发生在路德身上:他的医生说,有一回他与一些朋友来参加一个音乐晚会,却发现路德晕倒了;但当别人开始奏唱时,路德不药而愈,很快便与众同乐了。
对身处压力中的人,音乐能帮助他们完成宣泄、转移和升华,从而使压力减小。路德在论到音乐时说道:“音乐是上帝极美好而又极可爱的一种赐予,常常唤醒并感动我传道的喜乐。……音乐驱逐魔鬼,并使众人快乐;使众人因而忘却一切愤怒,鄙俚,傲慢等等。仅次于神学,我给音乐最高的地位和最大的荣誉。我不愿意以我所晓得的一点音乐与什么重要的东西交换。经验证明音乐仅次于上帝的道,堪称为内心情感的管家和保姆。我们知道鬼魔对音乐是感到厌恶而且无法忍受的。我的心对音乐所起的反映是沸腾和满溢的,音乐时常都令我焕发并且搭救我脱离可怕的烦恼。”我完全认同路德的说法。音乐的存在会引起赞美,它本身也是赞美的工具,借助于音乐,信徒向上帝表达最深层、最真挚的情感,从而与上帝建立更美好的关系。
尽管对我而言,大多数音乐——无论圣乐还是世俗音乐——都能够带给我愉悦,使我紧张的情绪舒缓——但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是仅仅以圣乐作为谈论的内容。圣乐能够缓解压力,在我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圣乐摒弃了一切情欲的浮夸和矫饰,使人的情感专注于对上帝的崇敬、对罪的悔悟、对恩典的体会。在这个意义上,圣乐能够排除凡俗的污垢,使人被吸引到仰慕天堂的和谐,沉浸到领受神恩的喜乐之中。
其次,即便不是经文歌,圣乐的歌词也往往是以浅显的言辞来表达明朗的教义或深刻的信仰体验,给予聆听者信仰和情感上的帮助。即便听不懂另一种语言的歌词,在聆听者的意识中,由于将圣乐与上帝的恩宠联系在一起,也会被旋律本身所感染。
不同风格的圣乐带给人的情绪体验是有差别的。东正教圣颂仿佛表达着上帝的恩典从天国降于普世,天主教圣咏仿佛表达着灵魂从此世中超拔到天庭,路德宗的音乐似乎表达着对上帝热忱的爱,圣公会的音乐体现着信仰的庄严,黑人灵歌则传递着福音对苦难中的人的救赎。
如果我要推荐某种形式的圣乐,我首推的是巴洛克时代之前的圣乐。尽管巴洛克时代和古典前中期时代是圣乐的创作高峰,但这一时期的圣乐带有太多华丽的技巧、太多优美的旋律和太多属乎音乐本身的享受。虽然我在亨德尔的《弥赛亚》中能得到愉悦,但我承认,就是《花之二重唱》、《亲爱的爸爸》、《夜后咏叹调》这类世俗歌剧的唱段也能带给我差不多的体验。真正同时具备具灵性的深度和纯度的,要在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之前的圣乐中寻找。
额我略圣咏是我最为热爱的音乐,我甚至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地沉醉在这种质朴的人声当中。这是我读经和祈祷、劳作时的音乐。这种庄严肃穆的圣乐在其慎重、简单的美里面有一种安宁感,它没有和声和分部,没有女声,没有节拍,只是随着说话呼吸的自然韵律而颂唱,简直近乎于念经。正由于如此,额我略圣咏必须达到一种极为完美的境界,因为,这种单纯得近乎单调的音乐如果稍微低于完美就会令人无法忍受而自行消亡。罗曼罗兰在论到额我略圣咏时说:“查理曼大帝和路易一世(注:指虔诚者路易)都属于这些歌曲的迷恋者,他们醉心于此,有时到了置国家大事于不顾的程度。查理二世(注:指秃头查理)明知君权难保,处境不妙,却照旧与圣加尔修道院的修士书信来往讨论圣歌得失。看来,任何动乱和灾难也削弱不了圣咏的魅力,它可以使人摆脱一切的烦恼。”额我略圣咏对中世纪基督徒所产生的巨大的治疗精神创伤的作用,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一个人或许会像欣赏世俗音乐一样去欣赏蒙特威尔第或吕利(Jean-Baptist Lully)的圣乐,但无法在额我略圣咏中找到丝毫世俗的情感。习惯于世俗音乐的耳朵在聆听额我略圣咏时会觉得痛苦,这种痛苦恰如法国哲学家薇依所说的“一种由于其纯净并无任何掺杂的快乐使人痛苦。一种由于其纯净并无任何掺杂的痛苦使人平静”。额我略圣咏中没有任何属乎血气的呐喊,没有任何被视为浪漫唯美的情欲和任何功利化的诉求。在所有的圣乐中,它是最能平伏烦躁的情绪、过滤纷杂的意念的。薇依论道:“一个酷爱音乐的人很有可能是个邪恶的人——但我难以设想他是渴望单旋律圣歌的人”。
贝内文托圣咏和罗马圣咏也有类似的特点,而莫扎拉布圣咏或许因为它产生在异教徒统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中间,当我在聆听的时候,我会感到,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安宁,还有深深的鼓舞。
中世纪圣乐,如阿伯拉尔的作品、希德嘉•冯•宾根的作品、十二世纪的阿奎丹复调、早期弗莱芒乐派的经文歌都是这类音乐中的典范。当我在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正是在这些音乐中恢复平静,忘却俗务的搅扰,而专心于祈祷和读经。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乐或许比中世纪圣乐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一些,这一时期的圣乐更加“优美”一些,但还没有染上贵族气,总的来说,是美而纯的。在我所搜集的这一时期的圣乐中,阿雷格里(Allegri)的作品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垂怜曲》(Miserere)既鼓舞罪人向上帝敞开心灵忏悔,又给予罪人神恩的安慰。
而东正教音乐,尤其是俄罗斯正教的音乐,有着一种极为深沉的意境,它几乎没有任何艺术上的修饰,纯朴而厚重。它和非洲裔美国人的灵歌有一个类似之处,就是表达了苦难中的盼望和信仰的坚定。这两种音乐也能促使灵性的进步。
早期的新教圣乐让信徒产生强烈的参与感,由于相对简单,人人都可以吟唱,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转移和升华。路德在他最为沮丧的时候所写的《上主是我坚固保障》同样是我在沮丧时最爱唱的歌。近代新教的赞美诗,尽管有很大一部分的旋律取自于世俗音乐,但依然可以给予信徒灵性上的益处。譬如《恩友歌》、《谷中百合》、《流血之泉》,虽然旋律是世俗的,但它们能给我以心灵的慰抚,让我感到自己在灵程上绝非孤身一人,体会到赦罪的恩典。而如《光照小地方》、《奋起,奋起,为耶稣!》这样的赞美诗,也能让我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中受到鼓舞和振奋。
当然,我所提到的这些圣乐并非对每一个信徒都能起到缓解压力、长进灵性的作用,正如曾有一位新教徒惊讶地问我:“听这些音乐你觉得平安吗?”——我们只是在符合自己喜好的音乐中寻找乐趣。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符合其灵性水平的音乐中宣泄和转移,就这个意义来说,如《云上太阳》和某首以“今年是好收成”结尾的这类当代基督徒流行歌曲,虽然淡化因信称义并且扬弃十字架神学,但也一样能满足一些基督徒的灵性需求。

以上提到几个要点:
1、音乐能帮助人控制情绪,缓解压力;
2、圣乐能促使信徒灵性长进;
3、各个宗派、不同时期的圣乐都于聆听者有益处;
4、越是古典的圣乐,灵性的深度和纯度越高。

思考:
1、摇滚乐或流行乐风格的旋律配以带有基督教色彩的歌词的歌曲,是否能缓解灵性压力并促进信徒灵性的长进?
2、圣乐的旋律和歌词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20: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个案分析

15、福音书中几个人物在基督受难事件中的压力分析

福音书在关于我主被卖和钉十字架的一系列事件上所提及的若干有名有姓的人物,无一不在压力中表现出他们的信念和个性及由此而决定的行为,在压力中,他们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最终结果。这些人对今天的基督徒而言依然是鲜明的警示和榜样。
首先看加略人犹大(犹达斯)。他之所以卖主,是由于在他的信念中,耶稣不再是他所盼望的受膏者(不合理信念)。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与祭司长和长老之间详细的对话是怎样的,但根据《马太福音》中的记载,犹大后来看到耶稣被定罪就后悔而上吊,可以想见在一开始他并没有料到耶稣基督将要被判死刑(强化不合理信念)。错误的信念导致错误的行为,而后在他无法承担的压力之下,他的精神完全崩溃,再以错误的方法来应对压力,只得自杀以逃避良心的谴责。他的结局呢?火湖里。我曾想,如果自己就是犹大,我卖了主,我该怎么办?主通过受难付出的恩典足够救赎一切的罪恶,即便是卖主甚至是亲手把主钉在十字架上的罪,都足以赦免。如此,我这样一个罪人,也能够在恐惧颤惊中向主陈罪,以致悔改修和。
与之对比的是彼得(伯多禄)。在一开始,他自认为有能力不会因为主的缘故而跌倒,因此大言不惭地宣称“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窦26:33)”(建立于自身的信念),但事实却是,在被人指出是耶稣的门徒时,由于承受不了承认的结果(对压力源事件的结果自感无能为力),他三次不认主。然后,“他就出去痛哭”(宣泄)。但和犹大不同的是,他对自己背主的事并没有逃避,而是在复活的救主面前重申自己的信念:“你知道我爱你”(重建信念),从而与主完全修和,并从祂那里获得更大的信心,在后来承担起牧养教会的重任,最后坦然无惧地走向十字架。
再看总督彼拉多。这是一个有权有势却无胆无识的角色。彼拉多查不出耶稣的罪,在犹太人的压力之下,他什么有效的策略都拿不出来,既不敢定耶稣的罪,又不敢释放耶稣,却把耶稣打了一顿,领出去给犹太人看,企图打动他们的心,好释放耶稣——这是他的理性和意志崩溃的表现,试想,一个大权在握,有实力关闭圣殿、有武力镇压叛乱分子的最高地方长官,竟然只能弱弱地说“我带他出来见你们,叫你们知道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在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个性和信念——轻道义重禄位。所以当犹太人继续施压,以“背叛凯撒”彻底压垮他,他就昧着良心把耶稣交给他们去钉死。这个懦夫知道自己判了义人的死刑,这当然对他自己是有压力的,而他应对压力的方法不过是在逃避中寻求自我安慰:他拿水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十字架上端的牌子上所写的内容上坚持一下自己的立场。可怜的人,他的自我安慰没有任何意义,他洗不干净手上的血。压力中的抉择,使他的名字将一直作为一个怯懦的不义的审判官被人铭记直到世界的末了——直到那时,我们依然会说:主是“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使徒信经)。


16、对一位大学生的情感压力的疏导及分析

二小姐:我挺烦恼的。
骑士: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烦恼,你愿意把你的烦恼告诉我吗?
二小姐:最近有三个人跟我告白都被我拒绝了。【A】
骑士:嗯,然后呢?
二小姐:没有然后。
骑士:你的烦恼与此有关?
二小姐:我是不是太残忍了?
骑士:不。这是智慧。为什么你会想到“残忍”?
二小姐:我怕别人伤心啊。【B1】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烦恼,我很想冷静,可我冷静不下来。
骑士:这么说,你因为拒绝了他人的情感而感到心理有所负担?
二小姐:是的。您说,我要怎样拒绝一个人,而又不伤害他呢?【B2】我总觉得,拒绝的话说出来会伤了人家的心。
骑士:如果你要拒绝一个男人的情感,不要说什么委婉的话,也别叫他自己去猜想。态度要坚决,不要给他任何的幻想。
因为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的时候,由于他心怀爱意,他总是对她满怀希望,她所说的话,他总是朝着某种方向去想。如果你很委婉地拒绝他,他不会体会到你拒绝的本意,相反,他会以为你在考验他,给他存留着希望,这样的话,也许他的伤害会更长久。在无意当中,你的话语欺骗了他,虽然你并没有那样的意思。
一个高尚的男人,在最终明白过来之后,当然可以理解你本来的善意。可是,如果是一个下等人,他不但不会体会到你的善意,反而会觉得你玩弄了他的感情,因此而恨你,也许会在暗中对你不利。
二小姐:您说的是,所以我说了。
骑士:那么,你就无需为自己拒绝了他人而感到烦恼。这既是为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分析】
这个个案中的承压主体“二小姐”是一位大学生,压力源事件【A】并不是别人向她告白,而是她拒绝了别人的情感。尽管她在相关的事件上没有付出感情,但她的压力是属于情感方面的。这是因为:事件的诱因属于情感事件,她的压力体验也是情感上的重负(对别人是否伤心而担忧)。
然而这个个案的特别之处在于,承压主体压力减小在于理性思维长进。在这个简单的案例中,使她感到压力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她对“拒绝别人的情感”所秉持的信念(不能伤害他人);第二,她感到自己在拒绝他人这件事上缺少一定的能力——既拒绝别人又不伤害别人的能力——显然,这是说话的技巧。
这两方面只要有一方面得以解决,二小姐的压力就会减小很多甚至于消除。然而,在能力方面的提升只能指向未来对他人的拒绝,且很难做到通过网络交流而让一个人掌握说话技巧。因此,让她的信念变得更为合理,就是减轻压力的关键。我所做的,就是让她认识到自己的拒绝既是必须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17、给多重压力中的承压主体的建议和安慰

二小姐:我跟你说,我现在很烦。【C1】
骑士:你怎么了呢?
二小姐:因为合肥比赛的事。【A1】我还没有想到唱什么歌【U1】,都不知道还参不参加。
骑士:你唱什么歌最拿手?我想,如果这个活动能给你带来比较大的收益,就去参加。【S1】你没有想到唱什么歌,也许是因为你太想找一首最能令自己满意的歌,不知道我这样说对不对?  
二小姐:我没信心。【C2】找不到伴奏。【U2】   
骑士:如果清唱呢?  
二小姐:不行。   
骑士:你为什么没有信心?  
二小姐:唱不好【U3】。我也不去练了。【C3】
骑士:是因为你给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吗?  
二小姐:不是。   
骑士:太多的事情让你很累【A2】,是吗?  
二小姐:是,你这句话很对。   
骑士:我能体会到你的辛苦,也很心疼你。如果这事让你感到很累,你愿意放弃,我也支持你。  
二小姐:钱交了,我又想锻炼一下自己。【B1】
骑士:嗯,所以你现在内心很矛盾。【C4】
二小姐:是的。   
骑士:如果我是你,我想,我现在可以做的,是把最近那些事情先列个表出来,看看哪些是当务之急。有了秩序,知道自己现在可以做什么,会给自己增加信心的。【S2】  
二小姐:恩   
骑士:不要挂虑得太多,你看,过往你也面对过很多挑战,不都过来了吗?【R1】  
二小姐:我知道,但我心好累。【C5】   
骑士:是的,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毕竟我也经历过。可是,我实实在在不能帮到你什么,我只能说,惟有耶稣基督是我们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也惟有他能安慰你。盼望你在祷告中寻求他的旨意。【R2】
二小姐:我在教堂很开心   
骑士:无论在教堂,还是别的地方,耶稣都以不变的爱来爱你。【R3】  
二小姐:恩   
骑士:亲爱的友人,别让我的安慰取代了主的安慰。当我们亲近上帝的时候,要胜过自己的软弱和愁苦不是难事。默想一下主的爱是多么甘甜,我们一切的重担,他都为我们分担。【R4】  
二小姐:恩   
骑士:安静你的心,聆听主在你内心的引领。不要被纷杂的事务分散了你对主的旨意的寻求。【S3】无论是参加还是不参加,总有主的美意在里面。【R5】

【分析】
这个个案中的压力源事件是多重的。
表面上看,二小姐想要参加比赛的信念【B1】(“想锻炼一下自己”)和种种对比赛无能为力的现实状态【U1—3】(“没想到唱什么歌”、“找不到伴奏”、“唱不好”)发生冲突是她感到压力的原因。然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面对着太多难以应对的事。
在这一个案例中,给她提供具体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能的,首先,这不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第二,她的压力源事件太多,难以一一分析,因此只能在观念和原则上给予建议。【S1】是让她分析自己所面对的事是否属于重要任务,【S2】是让她对自己所面对的众多事物进行优先级划分,这两方面的建议指向时间管理。在涉及压力管理的咨询中,给予观念和原则上的建议往往比给予具体方法更为有效,这既不会限制双方的思维,也不会过度干预对方,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方的成长,符合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
案例中的安慰有两种,【R1】是根据她自己的经历使她对自己有信心,【R2—5】则是以恩典来扶助她,让她明白自己始终处于上帝的爱中而能够随时寻求从上帝寻求指引和帮助。
在这个案例中,我并没有替她做出决断或给她明细的建议,而是让她充分暴露自己内心的矛盾,自己去掂量,以做出最终的决策。实际上,二小姐需要的并非是去不去参加比赛的具体建议,而是在倾诉中所得到的宣泄和安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6: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18、几种压力管理方法在咨询中的综合运用

二小姐:我把论文已经发给我老师了,他还没回复给我。
骑士:论文这事得主动点。
二小姐:嗯。
骑士:可以打电话问问你的老师看了你的论文没有,毕竟一个老师管几个学生,只有会叫的鸟儿才有食。
二小姐:哎,很烦。
骑士:是这样了,当年我写论文也是,烦了半年,答辩的时候老师还故意刁难我。
二小姐:嗯。
骑士:别太担心,二小姐,我在精神上支持你。你还有上帝罩着。
二小姐:哎。我一直都很烦
骑士:主要为了学业和就业吧?“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顾念你们。”“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二小姐:祷告都没用。
骑士:当我们祷告不起作用的时候,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妄求,再看看自己是不是只在祷告而没有务实的行动。如果不是,就安静等候上帝。的确,等候上帝是基督徒最难学的一门功课。二小姐啊,你也别总让自己处于持续的烦心当中,那会影响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该喜乐的时候喜乐,该安静的时候安静,这样才能更好地被上帝所使用。
二小姐:说的容易,也明白,做不到。我失眠,也没有动力做事。
骑士:也许你需要好好宣泄一下,感觉你心里堆积了很多东西。【S1】
二小姐:我不知道我怎么才能走出来。
骑士:你能告诉我你现在被什么所困扰吗?
二小姐:不想说。
骑士:嗯,我尊重你的想法。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走出当前的困境,不妨逼着自己去做一些事。【S2】
二小姐:嗯。做什么事呢?
骑士:一是当下你最能做好的小事;一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的一小部分
二小姐:看圣经。
骑士:好啊,要带着喜乐的心去看,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二小姐:你说的对。可是我不喜乐。
骑士:我们不喜乐,常常是因为太过于关注自己的得失,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罪。如果是前者,那么,去赞美上帝,这可以让你关注那爱你的主;如果是后者,认罪,悔改。【S3】
二小姐:我都有做啊。
骑士:或者,去大自然中散散心?【S4】要不,弄你去做点体力活,看你还有时间自怨自艾不?【S5】
二小姐:说的好。
骑士:还要告诉你,你真的很蒙福的——有人从来没见过你,但也在为你代祷。
二小姐:你真会安慰人。谢谢。我知道,可是我就是喜乐不起来。
骑士:实在不能让自己喜乐,就痛痛快快去宣泄。我有一位朋友,就曾在罗马的一座山头大哭过一场,然后很奇妙地,她感到造物主赋予她内心以一种难以言说的平安。后来,她也信了主。
二小姐:我也哭啊。
骑士:一边哭,一边要亲近上帝。有一首歌里唱道:“虽我边赞美边流泪,甘甜比前更加添”——我真的很喜欢这句。多么盼望你把信心和喜乐建立在上帝的应许之上。
二小姐:嗯。

【分析】
个案中,临近毕业的二小姐感到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既体现在身体上(失眠),也体现在意志上(“没有动力做事”),甚至压力还影响到她的灵性状态(自认为“祷告都没用”)。
在这样的状态下,她比较难用理性的思维模式来承担压力源事件,因此我的建议【S1】是让她宣泄,将内心的不快表达出来。既然针对压力源事件较有难度,那就直接针对压力,将它带来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
在交谈的过程中,二小姐出现了阻抗(“不想说”)。“阻抗”的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它是对咨询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抵抗,或回避某种焦虑情绪,或否认某种痛苦经历。这样,我就不再进一步地去了解她的压力源事件,也不再给她应对压力源事件的建议。所以,【S2】是指向时间管理。但接下来,她的表述让我看到,她在灵性方面也承担着压力,因此【S3】是指向调整个人与上帝的关系。【S4、5】都是“转移”,尤其是【S5】,由于干活使人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实务当中,并且能够取得一定的现实收益,它的作用甚至比【S4】更为有效。


19、对承压主体的积极关注

二小姐:我最近非常的憔悴。
骑士:感觉得出来,你的心很累。
二小姐:是的。我今天大哭了一场。
骑士:怎么了呢,能告诉我吗?
二小姐:工作没找好咯。
骑士:嗯嗯,理解。
二小姐:这只是导火线。心里压抑了很多的东西。
骑士:家里也有压力,是吗?
二小姐:很多事,真的。其实家人没有给我压力。是我自己。
骑士:我理解,你一贯给自己要求很高。
二小姐:我想给爸妈减轻负担。我自己心里很多事没有跟别人说,家里也有很多的事。
骑士:时候还没有到,你现在还是学生呢。现在不要急于求成。
二小姐:你不知道我的经历。
骑士:我当初毕业的时候,也是临近离校了才找到工作。我和你一样,其实都有很多曲折的事情,我曾经两次失学,所以,初中就读了五年。我读大学的学费也都是别人拿的。
二小姐:很多的事情我不愿意告诉别人。
骑士:我理解。
二小姐:都埋在我心里。
骑士:我有一个感觉,你很敏感。
二小姐:是的,我很敏感。我也很受别人的影响。
骑士:总想避免伤害。
二小姐:是的。我在逃避。
骑士:所以有的时候,为了避免伤害,你表现得有些不顾他人的感受。
二小姐:嗯。
骑士:但愿只是因为你知道我承受得了而只在我面前不加掩饰。
二小姐:对不起啊,因为很信任你。
骑士:何必说对不起呢?是上帝让我成为你如此的友人。
二小姐:就像家人一样,所以我不考虑你的感受。
骑士:我知道你信任我,所以我能接受你那样。
二小姐:往往越近的人越受伤。
骑士:嗯,是这样。
二小姐:XX也我被我气过。你总是包容我。所以我就更放肆了。
骑士:我们是一类人啊,我们有很多性情是很像的。
二小姐:但是你知道我本性不坏。
骑士:是的,在我眼里,你就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女孩子。
二小姐:我从小到大的经历让我边的表面坚强,其实内心非常的脆弱。
骑士:我也是这样,我从小就很敏感。也许,正是因为我的敏感,我常能体会到你的感受。
二小姐:嗯。
骑士:我觉得我里面有些女孩子的气质,而你有些男孩子的气质。
二小姐:是的。你很细心,我比较豪放。哈哈。
骑士:很久以前,有个学生跟我说,老师如果是女孩子,都可以给我们作姐姐了。
二小姐:呵呵。
骑士:以前你跟我说:“我太淘气任性了”。但我正是欣赏你的率真。你不虚伪。
二小姐:谢谢你。
骑士:你最令我欣赏的,是你内心的追求。你是一个少有的既懂得追求美,又很朴素的女孩子。我记得有一次你跟我宣泄,说你妈妈和你意见不一,她对你的期望和你的追求有差别。
二小姐:是吗?
骑士:很久了。
二小姐:这说明什么呢?我觉得你很会哄人开心。
骑士:我记得你曾有一句话很令我感动,虽然原话我不记得,但你让我看到你内心的追求。你跟我说过,你一生都要忠于上帝。你把走一条合乎上帝心意的路看得最重要。
二小姐:你知道吗,你的话常常让我很感动。有些话我自己说出来都不记得,你都记在心里。
骑士:亲爱的友人,我的话只是人的话,只能让你好受一些,惟有主的话才能成为你永远的安慰和鼓舞。我们不能随时通话或者在网上这样交谈,但你可以随时随地寻求祂,我不能给予你的,都在基督的恩典里。祂所给予你的,远比我所给予你的更美好,也更纯粹。

【分析】
在这个个案中,承压主体的压力源事件并不十分清晰,尽管求职是一个明显的压力源,但不是唯一的,并且在交谈中二小姐表露出阻抗:“你不知道我的经历,很多的事情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所以,要减轻她的压力,不在于如何通过切实的建议,使她应对种种压力源事件的能力得以提高,也不在于告诉她某种方法,以达到宣泄、转移或升华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把当下的关注点从自己的不足转移到在他者客观视角上的自己的优点。
就心理咨询技术而言,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咨询关系、促进沟通,并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在以上的对话过程中,我将二小姐曾经说过的话“一生都要忠于上帝”“走一条合乎上帝心意的路”重现在她眼前,让她看到并由此强化自己历来所秉持的价值观,这也是在暗示她:上帝必然给予她带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5 2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罗旺斯骑士 发表于 2014-1-28 10:38
13、属灵友谊之于灵性长进的意义

路德说:“我那些最厉害的试探,是在我孤独时临到我的。”在灵程上我们实 ...

谢谢分享!
我最喜欢第二章的13、14两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1-24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