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吾从周 于 2013-11-18 12:00 编辑
在天主教制定的有关圣母玛利亚的信条里,玛利亚无染原罪、玛利亚无玷始胎、玛利亚是天主之母。其实这些观念先是在民间流传,到了已经官衙化、行政化的教会有了权力需要和意识形态需要时,就会恰到好处地提高地位成为影响群众的信条。比如天主之母的教义在公元431年以弗所公会议上,是颠覆君士坦丁宗主教聂斯脱里的重磅炸弹,不仅是因为聂斯脱里说了,“玛利亚不是生神的人,而是生基督的人,上帝并非两三个月大的婴儿”一类的话,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罗马教皇获得了过问君士坦丁教会事物的权力。从那之后又过了1400多年,主持教廷历史最久的教宗比约九世(Pope Pius IX,1792 - 1878)为了实现他的绝对权力主义路线,就很有步骤地在1854年宣布了童女马利亚无罪圣胎的教义,接着在1864年颁发《谬说要录》,对政治自由主义、民主观念、神学理性主义和反对教会参与政治运动予以反击,然后于1870年以显圣的圣母玛利亚在伯尔纳德承认“教宗永无谬误”为口实一举通过了这一“信理”。比约九世斥责一位持有异见的主教说:“什么是传统;我就是传统。” 玛利亚的故乡是加利利的拿撒勒,在古代犹太地区声名狼藉,从耶稣的门徒拿但业的一句:“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人吗?”就可见一斑。在基督教的历史上,使徒保罗可能是第一个用文字接触到玛利亚的人,可是他只说了一句话:“上帝差遣他的儿子为女人所生。”(加拉太书4)保罗连提都没有提起过玛利亚的名字。玛利亚在亚兰文里是“苦涩”的意思,玛利亚没有过幸福。 历史中的玛利亚,在一个男权世界里会是什么样呢?她是一个女人,在她出生时她就不如男性高贵,《利未记》12章规定:妇女生了男孩只是不洁净七天,若生了女孩就会不洁净两个七天,而且还需家居六十六天。可是玛利亚不幸还远不止于她是一个女人,她的更大的不幸是她早早地寡居,孩子大了又早早地被人杀死。耶稣之死是人类苦难的标记,可是对于他的母亲玛利亚而言,白发人送黑发人则无异于置她于死地。《圣经》有意弱化耶稣之死的不幸事实,而要赋予耶稣之死一些戏剧化效果,死者复活成为救主,不幸者得到了补偿,玛利亚是最有福的女人。 可是玛利亚的塑像虽然无言,彩绘也会剥落,露出的还是泥胎的质朴本色。玛利亚是“苦涩”的,在她活着的时候,她没有发言权,只能站在男人的身影里,随着男人的身影移动,听着男人发号施令,因为男人就是女人的头。在《约翰福音》里,玛利亚在耶稣把水变成酒的神话里,说过一些只有戏剧演员才会说的比较刻板的台词,显然那是使徒约翰在自己的房间里创作出的故事情节。凡事都要按次序行,现在是女士优先,过去的犹太妇女只能在家里和丈夫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可是耶稣还有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在《保罗书信》和《马太福音》中,雅各都被说成是耶稣的“弟弟”,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有3种不同的说法。新教学者认为雅各是耶稣的亲弟弟,有血缘关系;而东正教学者认为他是约瑟和前妻所生的儿子;罗马天主教学者认为“弟弟”一词是当地方言,雅各应该是耶稣的堂弟才对。争议已久,难下定论。
玛利亚是在苦难中走完了她的一生,极其普通平凡,普通平凡到了活的时候只能忍辱负重,死的时候无子送终。这样的女人后来却因着宗教家的需要,以天主之母的威仪出现在宗教画面里,享受千万人的称颂叩拜,福兮?祸兮?其实与她自己已经毫无关系。有人问:圣母玛利亚是不是神?我说她是陶匠手中的泥巴,与其他人没有区别,最终也是来自于尘,归之于尘。玛利亚的一生,可以说很悲惨,早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流离故土客死他乡。在天主教的造神史上,玛利亚虽然是一路风光,但是就如比约九世所说:“什么是传统;我就是传统。”玛利亚的风光,映照出的其实是权力的风光。
权力,才是一切传统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