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快乐的羊 于 2014-1-6 06:47 编辑
常有人问:神父,如果一个小孩在弥撒中吵闹,你会不会制止?回答:当然会,但小心地制止;而且视情况。继续问:他可能会扰乱礼仪,有神父说这是不敬。我知道,这里其实是想问,儿童可不可以参与礼仪?
这个问题可能对很多人非常纠结,尤其带小孩的父母、主持礼仪的司铎。大家都不愿意被小孩的吵闹打乱礼仪的“神圣”和秩序。小孩参成了教会举行礼仪圣事庆祝中一个难解的问题,但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圣经耶稣的言语已经给我们揭示祂圣小孩子的接纳。我们不但没有权利阻止他们,“让小孩子到我跟前来,不要阻止他们!”(路18:16);而且我们有义务培养他们走近天主、走进天主的圣殿,路加福音记载到:“耶稣到了十二岁时,他们又照节日的惯例去了(耶路撒冷)”,其中刻意提到“惯例”,那么耶稣应该从婴孩时就常常跟玛利亚、若瑟一起前往圣殿;而此次他们丢失了耶稣,却引出了童年耶稣惊撼的纯真之言:“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参路2:42-49)在耶稣宣讲时,更常常以小孩子作为我们的归依天主的态度的模范:“你们若不变得像似小孩子,决不能进天国”(玛18:3)。耶稣甚至还说:“你们谁收留一个这样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谁若收留我,并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来的”(谷9:37)。看了这些,我们怎么敢说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天主呢?
还有一个让人感动的画面,也就是当今教宗方济各于2013年10月26号,在宗座家庭委员会大会发表演讲时发生的一慕:一位年约5-6岁的小男孩从围坐在讲台周围的台阶上走到他身边,好奇地观看他的衣着并抚摸亲吻他胸前的十字架。在教宗开始演讲时,一旁的保安和主教们都试图把小男孩引走,但他却抱住教宗的腿不放。微笑着,教宗却一边继续演讲一边时不时地抚摸他的头,让小男孩自由玩耍,甚至还让他坐在了自己的椅子上。及至演讲结束后接见贵宾和家庭代表时,这位站在一旁的“小屁孩”仿佛变得有点嫉妒,竟然试图将贵宾和教宗分开。
大家的纠结是一样的,因为“闹”或“淘”是小孩的天性,有时根本不是成人所能控制的。故而只能以无奈的方式加以斥责、或拒绝,因为从事实上,孩子真的吵闹会让参与礼仪的人分心真意,甚至会打断等等。但仅因为此拒绝、或制止他们,后果我们也是非常清楚的。孩子从小不能在信仰团体中成长和熏陶,长大后能容易地、主动地进入信仰生活吗?事实也证明,现在在教堂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我们又开始抱怨现在家庭圣孩子信仰培育有缺失。的确,现在家庭培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但我们不妨也问问,在教会、教堂这一个大家庭里,我们又做了什么?难道我们就不能有办法去“培育”、给他们提供机会?“制止或拒绝”,似乎能解决礼仪当中暂时的问题,但说一句令很多人不舒服的话,我们根本不想解决问题,我们只是逃避。孩子就没有可能“很好地”参与礼仪吗?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身并不是:儿童应该不应该参与礼仪?而应该是如何让儿童有机会参与礼仪,同时不“扰乱”整体圣事礼仪?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在村子里一大群小朋友,每天晚上下课后,大家都喜欢到教堂里去,因为那里有神父、修女带我们玩(也许是那时没有太多玩的东西,尤其电视、电脑);而在集体念经、弥撒时,有修女会和我们一起在圣堂的最前面,近百号小朋友,甚是壮观;我们被“诱导”一起祈祷、唱歌,甚至为了培育和吸引我们,修女那时发给部分小朋友(表现优秀的)手印版的《每日礼赞》(那时几乎看不到正式的出版),而在大节日时,会把小朋友扮成各种圣经中的人物角色。这竟然引起了我们小朋友内部的竞争,大家都非常的热情,争着进堂,争着辅祭;后来有了中文弥撒,我们又争着读经。但可惜的是,现在回去看不到了,不禁要问,修女做什么去了?当然不是修女的问题,而是应该问,为什么就没有了,为什么没人带领孩子们?孩子真不愿意进堂么?恐怕多的是,我们平时没有留住他们的心,而在礼仪是又对我们严加斥责,进堂已经变得不是快乐、有趣、“好玩”的事,而是一种折磨。
而香港教区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每主日,教堂都会有主日学,有专人陪他们玩,而在弥撒时,小孩子们会被单独带到一处,做与当时圣道礼有关的游戏,或讲故事给他们等等,然后到圣祭礼时再带他们进入圣堂,如同一群可爱的天使临到圣殿里。
又有另一个令人心动的举措,曾在一菲国教堂(教堂处于繁华商场内),无意当中看到在圣堂的最后面有一片特殊区域,此区域全部用钢化玻璃封起来,里面有进学好的设施,空调、特殊的坐椅,竟然还有热水供应、简单的小玩具,非常奇怪。当看到玻璃门上写着母婴室,恍然明白,并被感动,原来这专是为那些孕妇或怀中带宝宝的人提供的,在圣堂里听不到任何里面的声音,里面却能把教堂的一切听地、看的一清二楚。
看了这些,我们又何感想?我们的福音事业,岂不是要让所有的人参与到天主的大家庭吗?那么我们可以有拒绝?为什么不反省如何去引导、吸引人进入教会。我们无奈,也显示出了我们的不作为,多少次也听到有初生婴儿的母亲诉苦,一孩子小,怕冷不敢进堂;二怕孩子闹,被神父或他人斥责,也担心孩子会影响他人参与礼仪;三孩子在那么多人前一折腾,自己就因为担心太多,也就无法参与了。这种非常渴望却不能参与的人,我们又如何帮助他们?
办法是想出来的,在教堂或教会的聚会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纠结的问题,但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却放弃一些人或事,不是基督所愿意的。为福音,为基督精神在我们中的实现,天主会帮我们想办法,也会解决。就怕我们不作为,逃避。我们不能保证让所有的人都能有质量的体验到天主,但我们可以做一些我们能做的。教会大家庭里,作为父母的、奉献生活的、神职等等,我们是否为这些“小子”设法做些什么?有没有想法设法的吸引他们、督促他们,我们不会“教育”他们,“管”不好他们,为何不把他们交给天主?交给天主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接近的机会。别的教会能为婴孩想的那么周到,我们为什么不可?我们常是被动地去看问题,而不是主动地去处理问题。于是乎我们的教会变地越来越冷清,越来越没人情味(天主的人情味)。而教会属于任何归于基督的人,尤其这些“小子”们,他们不能被我们排除出去“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称谢你,因为你将这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而启示给小孩子”(玛11:25)。
个人反省:
1 ,婴儿及孕妇在礼仪中和处理似乎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不用多说;不过是否可以在礼仪中不时的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如,让其中的一位代表作信友祷文,或奉献等等,圣诞节期间可否鼓励他们在教堂前面把自己的“宝宝”显示给大家。再就是否可以有一台专门为他们举行的弥撒,让他们直接地、而不在那种“小屋”里参与。
2,对于有能力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是否可以分施给他们一些“角色”,如,仪进堂时的仪仗队,奉献礼品时的小花童,甚至祭台周围穿着白衣的“侍童”(让他们在特别被关注中,他们会很认真的,有时比成人还虔诚,尤其是在祭台间)。 3,鼓励教友常常以家庭单位来参与弥撒,让他们在一起去体验在礼仪中天主所赐予的喜乐与平安。也是否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奉献礼”等;家庭弥撒如何?尤其在圣家节时,如何鼓励家庭成员的出席。――这为成人也有意义 4,堂区里或因能力有限,没有修女或修士、或有能力的教友的帮忙,而不能组织为儿童的学习班;但是否神长组织一些教友带领小朋友,甚至去玩,时不时的有儿童弥撒。 5,智者见智,肯定我们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和建议,不见得每个可行,但总有许多可做。我们努力了,一切交给天主,在天主没有不成的。
最后分享我个人最喜欢,也是真正的感触:教会永远都不会缺乏圣召,而缺乏给予认识圣召的机会。教会永远也不会缺乏青年(儿童),而是缺乏接受青年进入教会的“能力”。
教宗身旁的那个“小屁孩”
挺霸道是不是
挺温馨是不是
更感人是不是
“让小孩子到我跟前来,不要阻止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