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36|回复: 5

对佛教的通俗简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6 21: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hq 于 2010-4-27 08:37 编辑

  内容提要:
       阐述佛教产生过程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传播的过程。佛教原始教义的基本内容 。本文通俗易懂,约五千字左右




对佛教的通俗简释



.概述
    公元前5世纪左右,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佛教基本教义就是:现实人生充满各种苦,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达到彻底解脱。当今主要信仰佛教的国家有: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蒙古、不丹、斯里兰卡、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尼泊尔、中国,全世界信徒大约5亿人。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宗教。
.佛教产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
    在古印度,公元前7世纪左右产生了婆罗门教(源于吠陀教),教义内容主要有:认为古老的经典(吠陀经典)是受上天的启示诵出,强调祭祀重要,宣扬种姓的高低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梵天”是众神之首,主张善恶因果、人生有轮回。只要严格执行教规修行,达到天人同一,就获得解脱。到公元前6~5世纪出现新的思潮,许多“沙门”派(不同方式的修行方法者),都对人生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修行的方式、精神解脱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婆罗门教形成挑战。佛教就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地方)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母亲(摩耶夫人)按习俗回娘家分娩,路过蓝毗尼(今尼泊尔的布特瓦尔)时,在罗美德寺院一棵沙罗树下生下释迦牟尼,这年是公元前565年(按“众圣点记”的说法)。他出生7天母亲就去世,由其姨母抚养和教育。由于生活无忧无虑,从小就按婆罗门教规定和种姓习俗,读书学习和习武。性格内向的释迦牟尼从小就喜欢沉思默想,思索人生的问题。深感人世间的事物、人事的变化无常,人的一生充满许多的痛苦和烦恼。生、老、病、死的现象无不纠缠人的一生。他受到沙门苦行的影响,为了摆脱这种精神上的苦恼决定离家出走。29岁那年正式出家,他首先到苦行林(沙门修苦行的地方)了解他们的做法和目的(在深林用种种方式折磨自己肉体和精神,以求摆脱现实烦恼,求得升天享安乐。)后,认为这种做法根本达不到彻底解脱的目的,再到数论的两位先驱学习禅定,但也认为这不是彻底解脱的最佳方法。最后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附近的树林中单独修苦行六年,经过修苦行感受还不能达到自我的彻底解脱,决定放弃。随后来到一棵菩提树(毕钵罗树)下坐禅思索七天七夜,最后达到觉悟成道(佛教称成佛),此时35岁。成佛后他初次收的弟子5人是曾跟随他的侍从,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组成适应传教的僧团,如五百人僧团等。由于皈依佛教的人中有很多是社会上层人士(高种姓),所以佛教的传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关照支持和物质资助。由于出家僧侣都过集体的生活,为处理僧侣之间问题,制定了许多的戒规,如五戒、十戒等,并在以后不断完善。但僧团中时有因是否犯戒问题,曾发生争执,其堂弟(提婆达多)也曾自立僧团,虽然时间短暂,必竟是佛教最早的分裂行为。释迦牟尼晚年嘱咐弟子要遵循他倡导的“中道”修行,并强调“以法为师”,保持僧团的团结。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佛(今印度联合邦的迦夏城)城郊外沙罗树下逝世,享年80岁。
    释迦牟尼在世时,只用口头传诵的方式进行“说法”,并没有记载的经书。所以释迦牟尼死后的当年,由大弟子迦叶召集,有阿难等五百弟子参加,在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附近)附近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结集。对释迦牟尼一生说教的内容进行忆诵、会诵、甄别、审定,确定了佛经、戒律的规范样本。这就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如《阿含经》等。为以后教团的说教提供了统一的依据。在迦叶、阿难等人的带领下,教团继续传教事业。
    在释迦牟尼死后一百年的时候,古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比丘意为出家后受大戒的男僧),对严格的戒律、清苦的生活与修行有不满的情绪,提出十条戒律(又称十事)的新主张。但遭到佛教内部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比丘的反对,他们认为还是要按原始佛教的戒律,严格修行与生活。为此在吠舍离(今印度比哈尔邦穆查发浦尔)七百比丘举行第二次结集,宣布“十事”为非法。因为他们多是长老比丘,所以称“上座部”。与此同时,赞成“十事” 的比丘也举行结集。由于这些比丘年轻而且人多,所以被称为“大众部”。于是佛教就分裂成两大派(据南传佛教史书载)。此后又经过二、三百年的时间,上座部和大众部进一步分裂,两个部共分出十八部派或为二十部派(一些部派只因某些教义不同理解就分裂出去),统称部派佛教。
    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268~232年在位),将佛教立为国教。在他即位第十七年,举行佛教第三次结集,结集后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哂陀(上座部佛教弘法大师)等比丘前往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团,作为向南传播的根据地。公元前2年开始,佛教从印度北部通过西域(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使佛教向外传播基本上形成南北二个方向。其一是从印度的南部向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传播,被称为南传佛教(属巴利文经典系统)。其二是从印度北部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佛教称为北传佛教(属汉文经典系统)。而传入中国的西藏、内蒙古、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区,属北传佛教藏文经典系统,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随着佛教向印度境外不断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公元1世纪左右,在印度的大众部中逐渐孕育出大乘佛教(意为可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解脱彼岸)。由于大众部派早期就因改革而分裂出来,所以该部具有开放的思想,容易接受外来新的思潮的影响,并使自己的佛教三藏(经、律、论总称)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得到广泛传播。到公元7世纪大乘佛教一部分又分出来,形成密教。而上座部佛教作为传统、保守的佛教,后来没有再进行分裂。到公元13世纪,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受伊斯兰教的冲击,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公元19世纪后虽然稍有复兴,但信徒还不到印度总人口的1%。印度现在主要是印度教、锡克教信仰的国家。
    但是从印度不同时期传出的各种不同教派的佛教,自今在不同的国家还续存着。虽然各国受到各自民族不同文化与不同文明的影响,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派,但都渊源于释迦牟尼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都属于佛教的范畴。在产生了大乘佛教后,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之为小乘佛教(意为只能运载少量众生到达解脱彼岸)南传佛教基本是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而北传佛教基本上是大乘佛教。在中国,云南省有些是上座部佛教,其余都是大乘佛教,派别有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藏传佛教特点以大乘佛教为主,兼有小乘佛教。
三.佛教原始教义的基本内容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禅思索七天七夜,就是思考怎样摆脱人生苦恼、烦恼,达到彻底的解脱。觉悟的内容就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包含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善恶因果报应、三世轮回、五蕴等。下面就以通俗的语言简要地叙述之。
    四谛是佛教确定的四大永恒真理即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苦谛(苦的总汇)集谛(苦的原因)灭谛(灭苦的目的)、道谛(灭苦的办法),释迦牟尼认为在世俗世界上人生本性是苦的,归纳起来有八苦。①生苦,即出生时痛苦,接触与适应外界也充满痛苦;②老苦,即老年各器官衰退,身体机能下降,活动不便引起各种痛苦;③病苦,即人患各种疾病,折磨人的肉体和精神,感到非常痛苦;④死苦,即死亡时充满慌惧和身体衰竭充满痛苦;⑤怨憎会苦,即由不得自己对怨恨、憎恨的人相会或结合,对憎恶、厌恶的环境摆脱不了,而带来的烦恼;⑥爱别离苦,即不由自主与自己相爱的人离别,从自己喜欢的环境中离去,及离开自己的珍爱,这一切都会带来痛苦;⑦求不得苦,即人在世俗求长寿、求无病、求富贵、求自己要达到的各种欲望,当求而不得,就会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折磨;⑧五盛阴苦,即人的一切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盛满各种痛苦;所以人生是一切苦恼的总汇。造成人世间一切苦的根源,就是愚昧无知,不明佛教道理,从而产生各种心思和行为。其包括人的情欲,贪爱、贪欲、求欲、索欲,这种狂热、炽热的欲望,还包含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等。当明了人生之苦后,就要断灭世俗八苦产生的一切原因即通过规定的修习方法进行修行,以达到解脱。佛教就是教人如何永远脱离痛苦的折磨,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达到最高修行目标——“涅”。
    那么用什么方法和什么途径,才能达到这种最高修行目标呢?八正道给出了答案。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佛教教义摆脱苦恼的永恒真理,并心绪宁静专注;能深入思虑、正确思考佛教教义;修行中言语要正确,不能讲非佛理的语言,更不能说谎话、浮夸和胡话等;修行中行为也要正确,不能做违反法律和背离道德规范之事;修行过程的生活应符合佛教戒律规定要求即清贫生活的准则;要勤奋、刻苦修行彻底解脱之道;正确铭记一切烦恼与烦恼根源及解脱的正确方法即佛教的真理;通过思想集中、思考特定对象而获得佛教悟解的正确修习。从三个方面(思想、言语、行动)按正确的规定进行修行即按佛教教义和戒律去做,就能达到圆满的彻底解脱即涅。使人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的彼岸。
   释迦牟尼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因果相生相随,十二因缘把人生分为十二环节,它们前后之间互为因果,互为生灭的条件,阐明人生的苦和灭苦的真理——人由不明佛教真理、道理的世俗认识开始,产生种种世俗的思想行为;这种心、身的各种行为,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报应(也可说种种世俗的思想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世投生处);接下来就是胎儿在母胎中身心发育的阶段;再下来胎儿由身心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器官的功能出现;当触觉能力发生时,就是幼儿时期,但尚未有苦乐等感受;进而由触觉便产生苦和不苦,乐与不乐等感受;而后出现对世俗世界的爱贪、爱欲时期;再达到贪爱欲达到狂热地追求,索取供享乐的时期;这种贪爱、索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相应的果报;决定来世所得“果报”的思想行为之总和,也是导致来世再生之源因;这种有生必有老死,有死必有生,必有“托胎”处——就构成因果循环的链条,贯穿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过程。人要摆脱这种十二因缘三世轮回之束缚,就必需遵照佛教指明的修行大道,最终达到解脱。   
    但是十二因缘是针对严格按佛教教义和戒律去修习的信徒所讲、所思的。作为一般的信众或是没有文化的信众,主要是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和三世轮回理论。在佛教里所讲的“善”就是符合佛教基本教义和戒律以及道德规范的内容,与其相反就是“恶”。有十善和十恶等内容。佛教主张有因必有果,因灭则无果。人的思想行为、语言行为和动作行为,都必然导致相应的后果。而这种善恶行为将带来善恶不同的报应,当然这种报应也是经三世轮回进行的,即人在现世(现在世)的贫富穷达,是前世(过去世)善恶行为决定的,而现世的善恶行为又决定来世(未来世)祸福好坏的情况。而且这种轮回连续不断,它不仅包含人的轮回,还包括“众生”,也就是畜生(一切动物)、饿鬼、地狱中的生灵,当然也包括天界中生灵。唯有解脱,才不再流转于三世轮回。
    五蕴作为佛教世界观的一种理论思想,认为这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组成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色”主要指世间的物质万物;“受”指感受与感触;“想”指感觉与知觉;“行”指意志与心理等思维活动;“识”指人的认识作用、精神作用;它们组成的一切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的总体世界。人生也是变化无常,所以充满变化不定的痛苦之中。
   以上为原始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思想,其主要内涵就是——人生是苦的,苦的根源是欲念与行为,摆脱靠佛法修习,最终灭断达到解脱。
.结论和评价
    总之,释迦牟尼的智慧开创了由人转圣的道路,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行动的途径。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其目的是通过自我修行,来断灭人生的一切苦恼,获得彻底的精神解脱。佛教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应归功于基本教义中有普遍化、大众化的因素。比如人世间确有充满苦恼的事,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苦恼,是人们很想去领悟、去认知的,所以能唤起人们在思想上解脱这种苦恼的心思,起到排忧和宽慰的作用;同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也会给人们在身处不公的等级社会里提供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安慰感等等。在出现大乘佛教后,也出现佛的神化并延伸了众多的佛和菩萨的说法,如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救苦救难的千手观世音菩萨等,给佛和菩萨赋予了万能的力量。使佛教在自我修行的内涵中加入了万能神灵的内容。从而才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2007年8月26日





参考资料:
《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世界知识地图集》成都地图出版社编著
《最新实用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 本帖最后由 whq 于 2008-6-17 09:44 编辑 ]
发表于 2010-6-22 15: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佛教诞生之日起,这个宗教就是批判性的:佛教在批判吸收婆罗门(印度教的前身)的宇宙观、救赎观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印度人最后为什么抛弃了佛教?因为佛教论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比如原始佛教反对婆罗门对世界“终极存在 ”的解释,也反对个体灵魂的存在,但又肯定人死后的转生。这就带来了问题:到底有没有终极实在和灵魂?如果没有灵魂,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轮回转世?如果有灵魂,灵魂的形式是怎样的形式?

佛教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后来变种的佛教——大乘兴起,才提出阿赖耶识,变相地“圆满”佛教无法自圆其说的死角。它批判了婆罗门教,同时也封死了自己的后路,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它还是不得不吸收婆罗门教的“转生”理论,从而将自己推入绝境。

而后来兴起的印度教(主要是商羯罗学派)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比佛教走得远。因此印度人(至少是正统的印度教徒)认为佛教太肤浅。所以佛教慢慢在印度消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2 15: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吾真心希望,他们能解决老病死苦,能解决衣食住行,但前者连佛也做不到,后者那些东西都要人民供养,递给信仰者的是一张死后到极乐世界的空头支票。他们还要别人承认他们的谎话是真理.佛说我给你们的这东西不是骗人的,虽然佛活着还得到处乞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2 19: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到了学术贴!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16: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只是迷信的中国人把他神化了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19: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只是迷信的中国人把他神化了罢了。
----------------------------------------------------------------
这世上本无什么神奇,都是人的迷信罢了,最典型的要属基督教了。
中国人没有把佛教神话,恰恰相反,而是将她从神话的躯壳中解脱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2-22 15: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