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45|回复: 4

把信仰送进坟墓和天堂(朱鲁子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 18: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修公爵 于 2012-5-2 18:21 编辑

     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出现信仰危机及其由它带来的精神危机,这是一个经验事实和大众常识。它说明,所谓的信仰,无论是宗教性的还是非宗教性的,无非是些精神豆腐渣工程而已。现代社会,如果人类精神继续被这些精神豆腐渣工程所控制,那只能说明,人类尚未进入真正意义的现代社会——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为了真正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就必须彻底清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因此,别无选择,无论多么艰难和不情愿,人类都必须把信仰送进坟墓。
    一、所有信仰皆为维护等级社会的存在服务
  这种说法无疑会遭到几乎所有信仰者的反对。没有办法,我们不能迁就任何人的情绪,因为我们只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让我们讲道理行吗?
  
  (一)打造或建立一个讲理的平台
  任何信仰,都是一套自圆其说的价值体系或主义学说,它是建立在人与其信仰对象的天壤之别基础上的,是人的无能和渺小的一个表达。这一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用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予以说明,而佛教更有着深刻的理性把握——宗教心理的产生源于人的懦弱(怖畏)、孤独(依怙)和成长(向上)。
  
  通常,人们把信仰宗教等同。事实上,信仰的外延要比宗教宽泛。如果我们做简单分类,那么,信仰可分为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或类宗教信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人对超越和外在于自己的信仰对象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非理性的依赖、信奉和服从。
  
  现在通常所说的宗教一词,为拉丁语religioligare的意译,原意为(人与神)连结或敬神。在古汉语中,指祭祀神祗、日月星辰、江河海岱和祖先,谓教化。给宗教下一个准确无争议的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尽管有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崇拜、宗教是对高于我们本身的力量的服从、宗教是具有机构化或传统仪式的信仰系统、宗教是提供安身立命之本的信仰体系等界说,但都不足以准确地概括出所有被认为是宗教的现象之共性。关于哪些体系属于宗教,世界各国的判别标准并非完全一致。总的看来,一般所谓宗教现象,包括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为内容的原始宗教、巫术,及具有教义、教团、教仪,为各国政府承认为合法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宗教和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道教、神道教等地区民族宗教,还有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兴宗教和所谓非法的邪教。
  
  而某些具有类宗教性质的学说、主义、思想、政党、个人甚至被神化的物质金钱等,则可称之为非宗教信仰或类宗教信仰。
  
  (二)从字源上考察信仰的本义
  信仰,在现代汉语中有着直白的意义。信,人言也,一种说法罢了;仰,抬头看,有一种高于自己的东西存在罢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个象形字,是一个人双膝跪地向上祈祷。故,信仰二字合在一起,就是人对于高于自己的存在对象的仰视和崇敬。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在我国古人看来,有一种高于并主宰着人的生活的存在者存在。这种存在者,人们一般称之为天帝
  
  事实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古人关于的观念,无非是对现实生活中主宰着自己的命运的长辈祖先氏族首领的一种不自觉的意识。
  
  因此,信仰的存在,无非是社会等级关系的一个表达罢了。如果社会的等级关系不存在了,那么,信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这种意义上说,信仰,仅仅是一种人类历史上的暂时现象而已,它并不是永恒的牢固不变的。一旦人类等级社会秩序终结了,那么,信仰也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三)从《圣经》中探寻信仰的真义
  众所周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本于旧约《圣经》。在旧约《圣经》创世记111-9节中,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巴别塔的寓言故事。笔者认为,这三大宗教,甚至所有的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的秘密,都蕴藏在这个寓言故事之中。在《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的现代人生哲学《序曲——“巴别塔天机揭秘》中,笔者用汉语言彻底地揭示了巴别塔的秘密。
  
  我们根据通用的中译本先来分析一下有关巴别塔的文字。
  
  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始祖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偷吃了智慧果,从此后,人类的眼睛明亮了”——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始祖,其后代将罪恶发展到极致;上帝后悔造了人类,决定用洪水来灭亡人类;可是,挪亚的操守赢得了上帝的青睐,故,上帝命挪亚造方舟避难。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退后,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历经洪水之劫的人类,背井离乡,终于在示拿地(据史家考证,示拿地在今天战火纷飞、苦难连连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找到可以安的地方。
  
  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巴别塔的秘密,透过上述文字在一句句地诉说和显现。此时,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关系:彼此商量来吧,可以当石头,与后面的可以当灰泥石漆一样,都是用的隐喻手法。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细腻而极其到位的描写:把”“烧透。一个——好一个字,直接指向了质量
  
  显然,这里我们不应该将石漆简单地、直接地理解为实在的建筑材料。那么,石漆意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这里的文字,没有明确地透露出来。——很明显,在这里,埋下了考验人类智慧、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伏笔。
  
  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做砖石漆的目的出现了——建一座通天塔,免得分散在全地上。于是,大家雄心勃勃,齐心协力,工程进展顺利:一座和一座,已具雏形。
  
  无疑,本节内容所叙述的人们免得分散在全地上的企图是有违上帝欲让洪水之后的人们遍满了地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见《创世记》第9章)的意图的。这样,也就为以下耶和华的作为预设了伏笔。
  
  5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上帝关心自己的造物,一切尽在耶和华的掌控之中。
  
  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已经眼睛明亮了(《创世记》第3章)的人,他们一样了,因为他们具有一样言语——这里点出来一样的言语威力:具有这一样的言语的人类,不仅有可能建成,而且,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注意:看哪这个词透露出耶和华上帝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复数
  
  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毫无疑问,的建成,直接威胁到上帝的存在和权威。因为,通过耶和华之口所说的——“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不难看出:说着一样的言语的人民,似乎具有了上帝那样的无所不能的品格和能力。的不平等的等级关系受到了威胁。
  
  注意:这儿耶和华上帝又用了一个令人难解的复数我们[1]
  
  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上帝说到做到——人们的言语巴别变乱了。于是,,成了一个烂尾工程。于是,造的目的——“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落空了: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
  
  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最后一节是巴别释义: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
  
  巴别塔工程最终由于上帝的干预而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
  
  毫无疑问,巴别塔事件,对于人类的自尊和自信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可叹啊,一个人类美好的乌托邦就这样破产了!一个人类欲与上帝试比高的努力流产了!
  
  且慢!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很可能,此中有真意,留待后人诠!
  
  一个含义无限丰富的寓言的破解,有时可能需要上千年的时间。《圣经·创世记》之巴别塔,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寓言。千百年来,这个寓言一直锻造并考验着人类的智慧、理解力和想象力。
  
  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可能是不准确的,或可能是误读了这个伟大寓言隐喻。这个误读对于人类命运来说是致命的。由于这个误读,致使人们普遍地误解、曲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致使凡是有信仰的人类长期以来只能自感卑微,自觉地匍匐在上帝的脚下,而让那些没有并排斥信仰的人成为上帝的弃儿。——信仰者和非信仰者都在误读上帝
  
  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对这个故事产生误读,原因是对于巴别塔寓言文字中所出现的石漆”“坐实了理解而对其真实含义并没有理解。换言之,长期以来,信仰者对上帝的无条件崇拜使他们总是执著于不能和不敢怀疑《圣经》的真理性的就事论事的僵化理解,而非信仰者往往视宗教信仰为迷信而消极地、虚妄地排斥。自然,他们都无能参透巴别塔的秘密。另外,以往的人们并没有掌握科学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或诠释学的方法。这样,巴别塔的秘密就难以解开。现代哲学解释学告诉我们,事物的意义并非自在的、不变的,相反,它有赖于我们对它的阐释、诠释。巴别塔的一切秘密都在语言之中,关键在于我们对它的阐释或诠释。
  
  巴别塔寓言中,石漆是另有所指的,但在文中,人们并不能读出这个所指究竟是什么。如果不囿于、拘泥于宗教信仰的实在性而展开大胆的想象和充分地阐释,那么,我们就不难联想到:这里的,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言语本身即词语概念范畴石漆,指的是逻辑;文中所出现的烧透二字,就是指必须将私人性的、主观性的语言或言语打磨雕琢锻造成具有普遍性的、客观性的概念范畴词语
  
  因此,建造巴别塔的材料,实际上指的是私人性、主观性的语言言语的外化即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品质的词语概念范畴,其粘合剂是中性的逻辑。故,巴别塔,应该是一座语言概念之塔,是一座理论之塔。换言之,是一套合乎逻辑的、自洽的理论体系——真理。
  
  巴别塔寓言文字中所出现的——“把砖烧透了,是一个关键词,它饱含着人类先知的千言万语、谆谆教诲,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咀嚼,需要我们将它吃。可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却把这个字理解成早期人类已经拥有了制造优质建筑材料的科学知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将语言”“概念”“烧透,如果我们有了像石漆一样的逻辑,如果我们的语言不巴别[2]那么,我们人类就具有建成巴别塔的充要条件。当然,这是一座语言理论巴别塔。否则,如果人类不能将(这应该是一个历史事实),那么,人类所建起的理论巴别塔就必是一座豆腐渣工程
  
  笔者认为,巴别塔寓言之最后释义应该是:巴别塔之所以半途而废,根源在于,匍匐在大地上的人与人之间语言不通,故人类听不懂神的不等于一样的言语并不等于语言相通;否则,就不会有对牛弹琴之说。由此看来,这句话——“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具有欲擒故纵、掩耳盗铃的意味。巴别塔寓言中借耶和华之口说出的——“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纯粹是一个障眼法,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性叙述,是对人类想象力和智慧的一个考验。事实上,由于早期人类尚不拥有烧透,故,根本用不着上帝干预,巴别塔的坍塌是必然的。
  
  那么,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听得懂上帝的呢?笔者认为,唯有等到人类拥有了烧透”——“语言之砖,即理智彻底成熟(同时意味着人类拥有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彻底地读懂巴别塔寓言——的那一天。因为,只有到那一天,上帝的秘密才得以彻底曝光,斯芬克斯之谜才获得终极解答,人才获得了与最高者对话的资格。而听得懂某种,只出现在与其对话之中。没有对话,互相陌生。
  
  既如此,那么,人类什么时候才能理智彻底成熟并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很清楚,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之间互相充分地交流交往,并通过这种充分的交流交往活动,将语言词语概念范畴彻底地烧透[3]
  
  有一部故事片《非常姻缘》中有一个情节很能说明交往交流烧透语言之砖中的作用:
  
  
  
  开往快乐岛的旅游大巴上,一中年男子向导游请求说自己内急要方便,请让司机将车停一下。
  
  导游听了略带嘲笑地对这位游客说:你太老土了,现在说方便叫唱歌。于是,中年男子说:我要唱歌。导游问:你是要通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此男子立刻会意地大声说:我要通俗唱法(引得全车游客哄堂大笑)。导游说:前面就是练歌房(游客和观众自然明白指的是厕所了),马上就到。……
  
  
  
  只有在广泛(全地上,用今天的话叫做全球化)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中,才能够让巴别塔下乌合之众的鼎沸喧嚣冷却和平静下来,才能够将语言之砖彻底地烧透。换言之,人与人之间首先应该通过广泛的交往活动做到言语相通,此后,才有资格谋求与上帝的言语相通。进而言之,如果人与人之间言语相通了,那么,人与上帝之间也就不存在什么语言障碍了。很明显,一样的言语并不意味着语言相通,人类的语言相通不是一个既定的历史事实,它需要一个广泛交往、交流的创造性的历史过程[4]“巴别塔寓言,不过是对古典轴心时代人类社会现实结构关系的理论抽象。巴别塔的坍塌,无非是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为等级社会结构关系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而已。可以说,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体系(中国秦汉以降的儒家学说尤甚),都是为巴别塔的坍塌即等级社会提供理论辩护的。
  
  信仰——一切信仰的秘密,不是一目了然吗?!
  
  我们人类所欲建造和进入的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信仰的地盘。
  
  二、让我们为一切形式的信仰送终
  综上所述,信仰具有一定的历史的合理性,它在人类尚处于弱小状态时,起到了保护人类成长的积极作用。换言之,信仰,是前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可是,当代人类,已经走到了现代社会的边缘,而信仰这种属于前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于人类步入现代社会来说,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它的负面作用日益明显。
  
  信仰,形形色色的信仰,代表着不同的文明。正如亨廷顿先知般地预言的,它已经成了当代人类一切冲突的根源。无数事实证明,信仰,已经成了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巨大障碍和绊脚石。
  
  终结了信仰的世界,人类才能够拥有一个朗朗的精神乾坤。
  
  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把一切形式的信仰送进坟墓!
  
  2009114

发表于 2012-5-3 06: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听得懂”上帝的“话”呢?笔者认为,唯有等到人类拥有了“烧透”的“砖”——“语言之砖”,即理智彻底成熟(同时意味着人类拥有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彻底地读懂“巴别塔”寓言——的那一天。因为,只有到那一天,“上帝”的秘密才得以彻底曝光,“斯芬克斯之谜”才获得终极解答,人才获得了与最高者“对话”的资格。而“听得懂”某种“话”,只出现在与其“对话”之中。没有“对话”,互相陌生。
  
嗯,思考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8 04: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能跳出价值判断,依我看这就是拿自己当神的狂妄。我承认每种价值判断都有漏洞,但一个人存在必然要做价值判断,卢梭所谓“人生而自由,又无往不在枷锁中”。

至于等级社会,请问没有信仰,就不会有别的价值观为等级社会服务了吗,没有价值观为等级社会服务,等级社会就真的不存在了吗?

这就跟现代社会总去说人“心理疾病”,而不反省给人制造心理问题的社会是不是病了一样:倒因为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8 09: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是在否认灵性世界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建立的。信仰解决的不只是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还有人与天的关系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8 12: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兄啊,编辑转载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3-28 2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