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后,越南阮朝统治者分别于1883年8月和1884年6月与法国两次签订《顺化条约》(越南分别称为《癸未和约》和《甲申和约》),越南彻底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随着国门大开,西方思想文化大量传入,殖民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大力推广天主教,在全国实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强力压制儒家思想。越南学者在17世纪由法国耶稣会的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兹(Alexandre de Rhodes)发明的拼音文字基础上,用罗马字母创制了越南文字系统,并很快用之代替了汉字和喃字,使之成为至今使用的越南国语。以儒学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儒学教育以及以文庙为中心的祭孔礼仪等全被废除,儒家作为越南封建王朝的主要意识形态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儒家在越南急剧衰落。此时道教也急剧衰落,虽然至今在民间仍存在一定影响,但已大不如前。佛教在越南民间有深厚的社会根基,虽然100多年来天主教一直努力传播福音,佛教在越南的信徒仍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以上,约占全国宗教信徒的60%左右。当前越南佛教以“道法、民族与社会主义”为方针,在国家的支持下,佛教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仅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内,全国就有3000多座佛教寺院得到重建和修缮,僧尼培养工作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儒家、道教的衰落和佛教受到的强烈冲击,使越南原生型宗教生态演变为佛教、天主教、福音教以及高台教、和好教、道教等其他宗教并存的再生型宗教生态。
自1911 年传入越南至抗美战争结束,越南的福音教主要由美国的“基督(新)教传教联合会”(the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开展传教活动。1954年,全国有信徒6万余人,牧师80余名,基本完成了本土化进程。越南南北分治后,北方的多数教徒迁到了南方,留在北方的数千名教徒成立“越南福音圣会”,加入到后来的反美斗争中。南方的福音教会在美国的扶持下快速发展,组成了新的教会组织,同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教派和教会争相到南越设立分支机构。到越战结束前,南越福音教会已发展到28个教派组织,信徒25万余人,教堂500余座的空前规模。越南统一后,许多亲美的教职人员和信徒随美军撤到了美国,留下的信徒多数采取地下教会的形式开展宗教活动,于是在越南出现了在教堂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福音教会和从事非法宗教活动的地下福音教会两大阵营。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