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修公爵 于 2025-8-24 08:57 编辑
第一讲 概论与罗马领 在中国,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有时被称为“洋和尚”。我们知道和尚们穿着独特的纳衣、袈裟。但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服饰系统要远远比佛教和尚的复杂。神职人员的服饰包括常服、礼服、祭服三大系列。每个系列又根据教阶、场合有很大的不同。而祭衣则根据不同的礼仪有不同的选择。一般外行人很容易弄混。举个例子:2025年四、五月份宗座出缺阶段,丧心病狂的美国总统川普在推特上给自己P成了“教皇”,不过他身边可能全是佞臣,没有懂天主教礼仪的人,他们把川普P成穿着白色教宗常服、戴主教高冠的一套行头。实际上教宗、主教常服应该配瓜皮小帽。而戴高冠时应该配祭披或嘎巴,手持牧杖,且坐在有主教牧徽的宝座上。那幅川普戴白色高冠的P图,更像东方大国的地富反坏右被戴上白色尖帽挨批斗的场景。所以贵为美国总统的川普团队都可能把神职人员的服饰搞混,遑论普通民众。 从今天开始,修师傅作业一系列科普,给大家讲讲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服饰。 教会法典第284条规定: 圣职人员应照主教团公布的规定,及当地的合法习惯,穿着适宜的教会服装。 所以神职人员的服饰,特别是常服并不一定全是“罗马”式的,比如清末、民初在华的一些外国籍和中国本地的神职人员就把长袍、中式瓜皮小帽当成常服。清末的时候还有的主教、司铎把满清的顶戴、补服当成常服。还有的神职人员把中国传统的儒士方巾当成礼冠。而同时期法国传教士更愿意穿黑色立领的法式长袍作为常服。 然而,当代世界各国天主教会除了传统的修会保持自己特色外,各国、各教区已经陆续“大一统”了。 在天主教堂,识别一个成年男子是否是圣职人员最简单的方法就看是否佩戴“罗马领”,罗马领也成为区别神职人员和俗人的最简单标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标志虽然被冠以“罗马”头衔,却是不折不扣的新教人士发明的,而且是比较low派的苏格兰长老会牧师唐纳德·麦克罗德(Donald Mcleod)发明的,后来被圣公会(尤其是在牛津运动后)、信义宗和天主教吸收。我用“新式罗马领”称呼它,以区别老式罗马领。到了1884年,美国天主教会要求所有有铎品的神职人员都要常佩戴这种“新式罗马领”。这也比较好理解,因为“新式罗马领”是西装的配套装饰物,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西装普及后“新式罗马领”也就成了标配。 “新式罗马领”产生的方式也有多种:一种罗马领插在衣领下方,衣领上的凸出部分上面是封闭的,罗马领只能从前面的“囗”字型大口插入固定;或者如果衣领底下没有缝合的话可以把领子立起来,把罗马领扣上后再翻下来,类似于西装小礼服的领花佩带方法。另一种罗马领的特点就是衣领上面的口是开口的,而下面是缝合的,也就是说罗马领可以直接从上而下插进衣领,而一般来说,这种款式的罗马衫衣领都会低于罗马领的高度,所以除了正面大大的“囗”字型开口外,衬衫衣领上面的一整圈都会露出一条细长的白色。 正统的“新式罗马领”为硬质,但是这种罗马领有一些缺点存在,硬质的罗马领会让神职人员在说话时感到一种压抑感,甚至脖子比较粗大或者喉结发育比较大的司铎会在喝水下咽时喉结被卡在罗马领上导致无法下咽,且罗马领夏天蓄汗,冬天则会变得异常寒凉。所以到了后来就出现了软式罗马领,这种罗马领不会出现上述硬质罗马领的所有特点,惟软式罗马领由于会随着穿戴者身体动作而扭曲,所以相对于硬质罗马领来说,在神圣感上略逊。 当然,这是近现代版的“新式罗马领”,这种白领之所以是新教发明却在天主教被普遍使用并成为天主教的标志性装饰,我想是由于在历史上天主教一直有戴白领的习惯。传统的“罗马领”由两部分组成:一圈浆过的白色亚麻布领子和一块布或丝绸胸布共同组成。 领子部分是用钮扣、挂钩等方式系紧的。 这种圆领的起源可能是古代高领外套里面穿的一件小衬衣,或者一条围巾,柔软的白领增加颈部的舒适感。但从传统罗马领向新式罗马领过渡,历史竟如此奇妙地转折,为增加舒适感的软白领变成“卡脖子”硬白领,不过他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它成了一道“枷锁”,时刻提醒神长注意自己的神职人员身份。 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在1982年9月8日致信给罗马教区辅理主教普莱迪枢机(Ugo Cardinal Poletti)时,请他公布有关穿戴“罗马领”和会衣的规范,教宗说,“司铎的衣服能帮助他们外在的行为和实施司铎职务的适当性……公开地见证他的身份和他是隶属于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