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30|回复: 0

儒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6 18: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NFUCIANISM
参阅: 66中国各种思想典范 619道家 208佛教 69中国神学

(一)概念说明:

儒家Confucianism,严格而论虽然很难称为狭义的宗教,但一开始,它便为中国人提供了人生与天意相关联的观点。儒家思想也许可称为一种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

儒家人文主义的成果─ 「仁」与「礼」:为了瞭解孔子对「天」的立场,应先考察从商朝(公元前1100年左右由周朝所承续)末年到孔子(551-479)时代之间宗教思想的发展演变。商朝的宗教,接受有超越的神(人靠占卜来向神谘询),因为人们认为神通晓一切。但此态度渐渐地改变了,有学养的人很快得出以下的结论:敬神无法解决一切问题,尚须培养人文精神。《礼记》〈表记〉表达了这个原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这原则也为孔子所沿用,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20),且一直是儒家的原则。这就是为什么儒家的宗教性礼仪如此庄严肃穆的理由,「礼」法维持了两个世界之间的距离,规范了两个世界的关系。

于是,中国的人文主义就成型了,孔子成为人文主义的主要人物。这种人文主义的整个学说可归结为一个「仁」字。「仁」意含一个人与别人的关系。所以「仁」是慈善、人道、仁爱及和谐。今日基督徒喜欢把「仁」字诠释为「爱」。因为「成为一个以仁心待人的人」是去度一个完全合乎人性的生活「仁者人也」。因为「天命之谓性」(《中庸》),「仁」字也意含人与「天」的关联。

(二)孔子的立场:

中国古代有两个描述「最高存有者」或「神」的名词,第一个是「帝」(意为在上面的帝王,高天上的主宰),是商朝的主神;第二个是「天」,是周朝的主神。孔子都用「天」字,而未用过「帝」一词。但「上帝」与「天」至少最初都指位格神:孔子这方面的坚强信念是无可置疑的。

孔子以一段很美的话,描述他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4)。从这极具自我肯定的人文主义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人与天的关系。这关系是当他在人的经验里有所进展时所强烈肯定的。

孔子的安全感来自上天给他的个人使命。《论语》中有些文字清楚显出孔子对天的态度。当他的爱徒颜渊三十二岁死时,孔子感慨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8)。上文使读者想起另一句充满天人位际关系的话:「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37)。也许这段话可视为孔子灵修的自我描述。孔子完全关注现世的事物(低的层次),但从人的经验而来的智慧,使他能了解天,且使他知觉到天知道他。

孔子的教导可以在《论语》里找到;这些孔子所说的话,是由不同的弟子收集而成的。虽不是很有系统的,然而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他的思想可用「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4,15)来形容。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 孟子与荀子:

儒家历史共达二千五百年左右,其中孟子(约371-289)和荀子(约298-238)对日后儒学的影响最为深远,今日儒学仍深受其影响。他们的思想都可在孔子学说中找到出处,但他们却各有不同的思想路线。两人所持的立场不仅不同,且有时正好相反。许多当代学者认为荀子受道家影响很大,甚至说他融合了儒道思想。

按着传统主流的解释,荀子学说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礼加以改造(所谓「化性起伪」);孟子的立场完全与他相反,孟子宣称人性是善的,要充份发挥它。孔子学说只隐含「人性为善」之意,孟子则进一步声称人性本善,并认为人如果能充份发挥固有的善心,他就会知性知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1)。但对荀子而言,他没有回到自己更深的人性,以找到通往「天」的路,所以对他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四)儒家思想在孟、荀之后的发展:

在西元第一世纪期间(后汉),民间宗教大为复苏,时值道教发展期,也是佛教开始影响中国的时期。公元二世纪末到六世纪末,思想与信仰异常混乱;整个中国四分五裂,北朝几乎全是外族所建立,偏好道教或佛教,或两教混合。在这动荡不安的局面下,儒学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唐代(618-907)以降,儒家的复古运动,在韩愈时光芒四射,他虽不是哲学家,却是个灵感丰富的作家,他猛烈抨击佛教与道教。另一个与儒学相关连的学者是李翱。

(五)新儒学的成果

韩愈(768-824)、李翱(774-836)发起的回归孟子思想的复古运动,在历史上称为道学(原道的学派)。后来又兴起两个学派,一是理学,一是心学。理学可叫做「理性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朱熹(1130-1200);心学可谓「唯心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王阳明(1472-1528/9)。朱熹以理与气解释一切,而理之全体即是「太极」。这最高的理是没有知觉感情的,但在人内有「绝对的理」和「最大的绝对」(太极),所以人透过自己更深的本性,能体认最高的理,但最高的理并非位格神。

心学的进路异于理学,陆象山(1139-1193)开了这「心学」的先河,他是受大程子(程颢,1032-1085)哲学的影响。陆氏的哲学和方法很接近禅。他曾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一种真实洞见的结果。他发现了人本身的伟大,而且人本身关爱别人(仁)。在这学派里,超越之道是透过心而显现出来的。

由上描述指出,陆象山的哲学及修养方法是最近于禅宗的。是「易简」,是「直捷」,是近禅。不过他自己不承认他是近禅,因为他是说:事父事君,也是人性的分内事,也是妙道。

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较晚出的王阳明,他的方法是自我修养。这方法强调忠于自己,忠于自己是基于直觉的官能─ 「良知」,藉此良知人知道善恶。

心灵就像天上的池……池若清澈,就能反应万物。藉着行「仁」,我能与天地成为一体。上述这一切导出他的「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

总之,王阳明的哲学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但生前如此,他死后一百五十年之久依然不减,其影响甚至远及日本。

(六)新儒家的复兴─ 理学和心学:

现代儒学的复兴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有些思想家主张某种理性主义的儒学,走的是荀子与朱熹的路线,冯友兰(1895-1990)比较接近这一路线。另一方面,有些儒学思想家建构另一种新儒学,他们很有深度地保持了儒家的精神价值。现代新儒学较着名的有唐君毅(1909-1978)与牟宗三(1909-1995),后者比较接近王阳明的心学。他们都想发展一种新儒家的人文主义,期能改造现代中国,并能吸引全世界。

(七)儒家与基督宗教的对话:

利玛窦(M. Ricci, 1552-1610)在《天主实义》中就曾尝试与儒家对话,比较认同《诗经》与《书经》对上帝的信仰,而反对朱熹所说的太极。罗光总主教(1911- )的《生命哲学》则一方面肯定宋明理学所云整个宇宙为一体的看法,另一方面强调宇宙由天主(上帝)所创造,分享祂的生命。项退结(1923- )的德文著作《一体之仁:基督宗教与儒家的相遇》基本上亦持同一看法,并认为儒家一体之仁的构想可能对东亚本位神学有所贡献。

参考书目:
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台北:业强出版社,199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新原道─ 中国哲学之精神》,中国哲学丛书乙集之二,上海:商务印书馆。
Ching, Julia.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A Comparative Study.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77.
Hang, Thaddaeus Tui-Chieh (项退结).   Das kosmi-sche Jen: Eine Begegnung von Christentum und Konfuzianismus.   Frankfurt a. M.: IKO-Verlag fue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19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2-4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