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0|回复: 0

印度哲学思想之因明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9 11: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哲学思想之因明学


因明学
  因明是古代印度佛家五明之一。五名所指如玄奘法师所云:“一声明,释古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名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1][1]。此五明有层次之别。因明初为佛家论义之方便法。其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在佛家因明产生之前,古代印度已有的学问一般称之为正理。正理思想首先由小乘开始研究。佛家有关因明的第一部著作是由法救著的《论义门论》,此书已失传,据说与龙树菩萨的《方便心论》相似。此后到弥勒、无著的大乘时代他们觉得正理思想可以采用,因而改造为佛家之因明。因明这一词语就首先出现在无著所著的《瑜伽师地论》中。在无著之后,世亲又继续发展因明,并著有《论轨》和《论式》两书。因明发展至此,虽直承正理,但与佛家根本教义相融合,他们已经开始将因明与内明相辅发展。这是弥勒、无著及世亲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明发展至世亲再传弟子陈那时,就开始具有了量论的性质。因此,因明也分为古因明和新因明。陈那(意译为大域龙,约450----520)生于南印度的婆罗门,后出家随世亲学习大小乘经典。陈那一生有许多文论,其中关于量论因明学主要的著作有《观三世论》《观总相论》《观境论》《因门论》《取事施设论》《因明正理门论》和其晚期在许多小品论文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而成的《集量论》。其中《因明正理门论》和《集量论》后世影响最大,这两部著作各有偏重。《因明正理门论》主要讨论“立”和“破”的问题。《集量论》是陈那的晚期著作,这部大著与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有极大的差别,《因明正理门论》较少讨论量,而《集量论》则主要讨论的是量,并且在这部著作中陈那将获取知识的方法分为现量和比量。在《因明正理门论》中主要讨论的“立”“破”问题在《集量论》中则归为比量部分。从陈那的《集量论》中可以看出陈那晚期已完全突破了古因明单纯论义的性质,而成就了量论因明学。所谓量论是古代印度所特有的认识论。古代印度各派都有自己的认识论体系。量分为所量和能量,所灵指认识对象,能量指认识能力,以能量见之所量当下的结果即是量果(量的结果),而关于量的知识即为量论。因明发展至陈那时代,陈那将因明与佛家量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佛家所独有的量论因明学。
  继陈那之后法称是佛家量论因明学的最得力贡献者,法称所著的量论因明学的著作有七部,即“因明七论”,分别为:《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净理论》。至此,佛家量论因明学发展至顶峰。以后再也无人超越法称。此后,量论因明学的发展仅仅只是将法称的七部著作进行某一方面的阐释。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推进量论因明学向前发展。实质上,法称已从根本上终结了量论因明学的理论。也就是说,法称已从根本上解决了量论因明学的所有问题。而法称量论因明学的最终完成在另外一个更深的意义上则标志着大乘理论的终结。这是因为法称所建立的量论因明学已彻底摆脱了单纯的论义的性质,而是将量论因明学变成了一种可以达到真理的理论,《正理滴论。总诠》:“众人所务,凡得成遂,必以正智为其先导”[2][2]。这就是法称对量论因明学的界定,即指出量论因明学就是达到正智(真理)的前提性条件,量论因明学即是达到真理的保证。而佛家的最终真理即是佛本身,故法称最终确立的量论因明学是一个用于最终悟道的法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法称所确立的量论因明学是终结了佛教的大乘理论,事实上佛教的发展也是证明了这一点,自法称之后佛教即进入密教时代。此后,法称的量论因明学在西藏所发展的藏传佛教中成为实践修行所依据的重要理论。
  从古印度思想发展来看,印度佛家量论因明学之成就既是佛家思想发展之必然,也是古印度思想发展之必然,古印度思想学派众多正统有正理、胜论、数论、声论、瑜伽、吠檀多六派。佛言有九十六种外道。虽然学派众多却有一共同的目的,即解脱。这是从古印度思想思想区别于西方思想的重要体现,印度思想无纯粹只为知识之理论,其无论为何种思想皆以解脱为目的。故佛家量论因明学之成就正是在此思想背景之下的必然发展。而法称《释量论》中《定量品》正是佛家量论因明思想的最高成就。何以?所谓量者,无欺智也。无欺智者唯有佛陀,故佛家之最终极真理即是佛,唯有佛陀方是定量士夫。从而可言是法称《释量论》完成了世间法于出世间法的圆融,是真正的正智——人类普遍的知识学。

    转自百度百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1-15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