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何塞

【周北辰】儒教须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什么是儒教的“六艺”?

儒教“六艺”,是圣人传教布道六个方面的内容。“六艺”有时指儒教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有时指礼、乐、射、驭、书、数六种知识技能。通常都是指后者而言。

六艺中的“礼”,是吉、凶、宾、军、嘉等儒教礼仪;乐是指儒教“雅乐”及其知识技能;射,即射艺与射礼;驭,就是驾驭车马之术;书,是文字学功夫;数,是术数知识。

六艺是古代儒教信徒必须研习的知识和技能,儒教徒以六艺作为立身处世之本。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知识背景与传统社会都不一样了。传统六艺的一些内容与现代社会并不相适应。因此,重建儒教就必须对六艺进行新的界定与诠释,并在损益传统六艺的基础上,因时应世,重新厘定儒教现代六艺的新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儒教有没有神职人员?

作为一个宗教,儒教肯定有自己的神职人员。儒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因此,在传统社会,儒教没有独立的宗教教团组织。国家组织就是儒教的组织,家庭组织、宗族组织也是儒教的组织。传统中国,一切社会政治生活都涵融于宗教活动之中,一切宗教活动也都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之中。

家庭组织、宗族组织及国家组织的管理人员,上自帝王国君、朝庭官员,下至家族长老,都是儒教的神职人员。在传统国家组织中,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儒教事务管理机构,如“礼部”。儒教事务管理机构始终是国家组织中重要的职能部门;宗教教化,也始终是国家管理人员重要的社会职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21)传统家庭为什么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传统中国,家家户户都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就是儒教社会,全体国民都是儒教信徒,都信仰天地祖先神灵,都要接受圣人的教化。家庭,是儒教社会基本的构成单元,也是儒教的基本组织形态,每个家庭都是儒教的道场。儒教信仰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及其成员。

所以,有条件的大家庭就修建家庙、家祠;小家庭就以正房中的“堂屋”作为家庭宗教活动的场所。在家庭的宗教场所家庙、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并按照儒教礼制规范进行祭祀、告拜等宗教活动。这是儒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依儒教,天地为“生之本”,亲为“类之本”,君师为“治教之本”。天为父,地为母,天地于我们有化生之恩和养长之德。“亲”就是血亲先祖,祖先于我们有生身之恩。君师,就是圣王,君师是上帝为天下生民所立的圣王,代上帝治教天下。所以儒教敬天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就是儒教“礼三本”的教义。故此,作为儒教组织基本构成单元的家庭,必须在家庭宗教场所家庙、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其实,传统“天地君亲师” 牌位是君主制度的产物,并不完全符合儒教“礼三本”的根本教义和精神,所体现的也并不全是常理常道。因此,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依儒教,君师并非指“国君”和“业师”,而是专指“圣王”。普通帝王与业师均不能列入祀典,成为儒教神灵,惟有圣王才能列入祀典成为儒教神灵。所以,“君师”二字不能分开。“天地君亲师”的神位排列顺序,应改为“天地亲君师”。这样,才真正符合儒教“礼三本”的根本教义和精神,并作为常理常道,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得以落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22)中国人为什么崇拜祖先?

祖先崇拜,是儒教文明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只要是中国人,不管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也不管你是否有别的宗教信仰,谁都不敢不认祖宗,不敬祖宗。祖先神灵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共有的神灵,祖先崇拜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祖先,包括民族祖先与家族祖先。民族祖先是以黄帝为代表的民族始祖与民族先王;家族祖先是指百家姓氏的家族先祖。

祖先神灵是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圣王和社稷同格,是昊天上帝的配享神。《礼记》说:“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可见,儒教对祖先神的重视。祖先与我们有血缘关系,有生身之恩,有身体发肤的创造之恩。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和一切。正因为人本乎祖,所以依儒教教义,人人都应该尊祖、敬祖、崇祖。

祖先的生命结束后,肉身虽亡,灵魂永存,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在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存在,他们仍是我们家国中的一员。祖先神是一种人格化的神秘灵体,具有超自然的巨大力量与盛德。只要我们虔心所至,先圣先王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就会与我们同在,就会以他们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保佑我们平安、幸福,得遂所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23)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就是说孔子“知无不尽,德无不全”。在儒教的历史上,孔子的创造性贡献是最大的。正因为如此,孔子被称为“至圣”。至圣,就是最高的圣人,是无法超越的高峰。

圣者尽伦,王者尽制。孔子代天立言,布天恩,施天德,承天命行教化,是尽伦;制礼乐,作《春秋》,垂法万世,是“尽制”。孔子尽伦尽制,既是至圣,也是文王,集圣与王为一体,故称圣王。所以,后世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24)孔子是神吗?

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先知,是人类文明史上至高无上的至圣神明。据《阙里志》记载:“灵帝二年,诏祀孔子,依社稷”。这就是说,在国家级的祀典中,孔子神灵与社稷神同格。“依社稷”,就是按照社稷神的规格等级来祭祀孔子。

被列入祀典,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就意味着孔子已成为儒教的神灵。因为,只有神灵才能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孔子神是儒教的配天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祖先神和社稷神同格。自东汉以后,孔子就走上神坛,成为儒教神灵,永享国家祀典,从未间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25)孔子有哪些著名弟子?

孔子杏坛设教,首开民间私学之风,走民间道路重建儒教。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其弟子当中,在儒教史上影响较大的有十二位,即“孔门十二哲”。他们是:颜回、子贡、子夏、子游、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冉有、子路、曾参、子张。

其中,德行科高才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科高才有冉有、子路;言语科高才有子贡;文学科高才有子夏、子游。

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散游诸候,传教布道,有的成为王师卿相,有的隐居不仕。其中,颜回、子夏、子贡、曾参升为圣人。颜回被尊为“复圣”,子夏被尊为“传圣”,子贡被尊为“行圣”,曾参被尊为“宗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26)什么是“三纲?

“三纲”是指三种最重要最主要的人伦之道,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纲”是指网的总绳,提着这根总绳,网就能收放自如,张驰有度。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人伦之道就如同提网的总绳,其他的人伦之道就如同网上之“目”,即网上的眼孔。纲举而目张,抓住“三纲”这根总绳,其他的人伦之道就能顺其自然地在世间落实。

在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的“纲”是“主要”、“重要”的意思。君臣、父子、夫妇,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名份、位格是不同的,是有差别的。其中,君、父、夫三者为尊为主;臣、子、妻为卑,为从。

在儒教看来,“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是天道在人世间的具体落实和安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就是一阴一阳的天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为尊,阴为卑;阳为主,阴为从。阴阳相生相合,相从相扶。只有阴阳各循其性,各正其位,而又交感和合,万事万物才能和谐相生,宇宙世界才有天秩天序。否则,就会无秩无序,天下大乱。

在儒教看来,“三纲”之道为人道之本,是永恒不变的常理常道。“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三纲”之道多有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认为君臣之道在帝制崩溃的现代社会不适用。持这观点的人以为“君”是专指“国君”、“帝王”。其实,儒教的“君”并不专指帝王国君,“君”泛指一切社会组织中居上位的人,君尊位的人。“臣”是指社会组织中居下位的人,而不是专指朝庭“大臣”。一个单位,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团体都有“上级”、“下级”。上级就是“君”,下级就是“臣”。君以仁,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君臣之间各有名位,各有职分,各有责任和义务。君臣各守其道,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社会组织才能有秩序,才能有效和谐地运转。

其二,认为“夫为妻纲”之道损害人人平等的观念。这也是一种误解。儒教是倡导平等的,而且倡导的是实质性的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平等;倡导精神人格的平等而不是社会角色和位格的平等。儒教看来,阴阳男女各有其“性”,各有其道,各有其义,各有其德。不能混淆,要区别对待。男女各安其位,各守其德,才能达至真正的平等。男女有别,阴阳有异。如果男女不分,阴阳倒错,社会违背天道天理,就会导致混乱和失序。在一个家庭中,就应该夫义而妇贞,夫守夫道,妇守妇德。

依儒教教义,“妻”,就是“齐”的意思,即夫妻是相互平等的。但这种平等是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各自的性别差异和家庭角色以及各自的责任义务基础上的平等。这才是实质性的平等。强调性别差和各自的责任义务,这恰恰是对女性真正的尊重、关爱和珍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27)什么是“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常理常道,也是儒教的五个重要德目。“五常”之性是人的本性;“五常”之德,是人之大德;“五常”之道是人伦大道。“五常”之性是昊天上帝化生人类时赋予人的神圣的“人性”,是人所固有的、天赋的本性。

“仁”,就是仁慈、仁爱之心,是恻隐之心,是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情大爱。是对亲人,对天下人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爱。

“义”,即是“宜”,就是“应该”的意思。义,有正义和符合公益之意。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天理,符合家国天下的长远利益。义,要求我们在进行决策前多思考一下“应不应该”的问题。合于义,则为之;不合于义,则不为。孔子说“行义以达其道”,孟子则视义为“人之正路”。

礼的本质是“理”,即天理。礼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得以具体落实和安排的制度规范,是一种天秩天序,也是人间秩序。遵礼,循礼,就是守人伦大道,循天道天理。礼,就是儒教的礼仪规范。只要按照礼仪规范立身处事,就能明人道事理,就能循天道天理。

智,就是对天道天理及人道事理的明辨能力,是明道明理的功夫。智则不惑,智则能穷事物之理,明辨是非,知善知恶。所以孟子把是非之心视为“智之端”。只有明是非,才能为善去恶,使自己的道德生命日趋完善。

信,就是诚实无欺,无妄无伪。守信用,重信誉,不背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是信。孔子说:“信近于义”、“民无信不立”。守信就能合于大义,不守信,就无以立身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28)什么是“四端”、“三达德”?

依儒教,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正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天赋之性,是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知、良能。

“三达德”,即是指“仁、智、勇”三个德目。达德,就是至德,是最高的道德。儒教把“仁、智、勇”视为最高的德行。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无畏。仁者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如一家,大情大爱流行于宇宙万物。智者不迷不惑,明辨是非,能知善知恶,知性知天。勇者无畏,为循天道大义视死如归,不循私利,不计得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故此,仁、智、勇均为至德,是最高的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29)什么是“三不朽”?

在儒教看来,人世间有三件事是流芳千古,万世不朽的伟业。这三件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就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和精神生命,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垂范社会,为后世所景仰效法。

立功,就是做出宏大的事功伟业,兼善天下。为全社会的利益,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作出贡献,为天下人谋福利。实现儒者“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立言,并非指普通意义上的著书立说,而有其特殊内涵。那就是通过著书立说,把自己在修身的生命实践及家国天下的事功实践中对天道天理,对圣德王心的体悟和所得,行诸笔端,诉诸文字,传播于后世,弘道于千古。所以儒教的“立言”特指通过著书立说方式弘圣道于后世。

这三件不朽的盛事,人一生能实现其一,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孔子以降,能身兼三不朽的只有王阳明先生。阳明先生成就大德,优入圣域,成为儒教史上的圣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治边平叛,卓有军功;龙场悟道,创立心学,流芳百世,广播海外。阳明先生兼三件不朽之盛事于一身,堪称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30)什么是“天子”?普通百姓能不能祭天?

在传统君主制社会,只有帝王才能称“天子”,行祭天大典是帝王的特权。这一制度规范是传统君主制政体下的产物。

其实,依儒教教义,“乾称父,坤称母”,昊天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化生之源,犹人与万物之父,大地犹人与万物之母。所以,天下生民都是上天的子女,是上帝所化生,都是“天子”。人祭祀其天父是理所当然的。天下生民都可以祭天,都有祭天的权利,都应该祭天。

在现代社会,君主制政体已不存在,就应该还“天子”的名号与身份于民,还“天子”的权利于民。应由儒教教会组织祭天大典,普通信众与天下生民都有参与祭天的权利。关于祭天大典的现代礼仪规范的制订,是儒教现代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31)什么是“孝道”?儒教为什么推崇“孝道”?

孝,是儒教的重要德目。孝道,就是行孝之道,即侍奉父母亲人应尽之道。重视孝道,推崇孝道,是儒教的基本教义。

孝,是德之本,是“民用和睦”的至德要道,是人伦大道,是儒教的重大道德原则和立教之本。所以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说:“人之行,莫大于孝”。依儒教,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而有其特殊内涵。

其一,以孝事亲,必须做到五个方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其二,以自珍自爱为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惜自己是行孝的开端。对父母而言,子女的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其三,以“立身行道”、“显亲扬名”为孝。要成就自己完善的道德人格,弘扬圣道,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伟大的功业,扬名后世,使自己的父母得以显耀。“望子成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其四,家国一体,忠孝不二。孝,不仅是人伦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传统中国,历代都倡导“以孝治天下”,孝道也是治世经国的大原则。孝道施于天下就是忠义之道,“以孝事君则忠”,“孝慈则忠”,求忠义之士必于孝子之门。

在儒教看来,家国一体,国是家的放大。孝道既是人伦之道,也是经国之道;是齐家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儒教重视和推崇孝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32)儒教为什么要讲“尊卑贵贱”?

儒教重礼、隆礼、崇礼。礼是儒教的重要德目,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力量。礼的根本精神是“和”,即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

在儒教看来,要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首先就要“别异”,即按照人的道德品格的高低,性别的差异,社会角色与位格的等级,来定位各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名份。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礼仪制度和规范,不同等级和位格中的人都能够各正其位,各安其分,各循其礼。这样,有着等差的社会才能达至和谐,形成良性的秩序。

依儒教教义,等差社会中的人是有尊卑贵贱之分的。有德者贵,无德者贱;德高者贵,德不及者贱;智者贵,愚者贱。居上位者尊,居下位者卑;年长者尊,年轻者卑。以无德事有德,以愚事智,以不肖事贤,以下位尊上位,以年幼尊年长,这是天理所在。尊尊亲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是人伦大道,是永恒不变的常理常理。人有智愚之分,贤不肖之异,有长幼之差,有上下职份之别,就必然有“尊卑贵贱”,以及相应的礼仪制度规范。如此,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33)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欲望”?

在儒教看来,人,生而有欲望,这是人性本然。“饮食男女,喜怒哀乐,皆其性之自然”。但同时,人欲也是万恶之源,人若为私欲所蔽,良知就不能呈现,善的本性就不能彰显。所以,儒教主张以理制欲,用天理来制约人欲,不让人欲无限膨胀,以至于害德伤道。如果让人欲横流猖獗,主宰人的生命,主宰人类社会,那么,人就会惟利是图,穷奢极欲,犯上作乱,无所不为。人的行止就无异于禽兽。如此,则天理不存,人道尽废。故此,儒教倡导明“理欲之辩”。

人欲是自然之性,纯粹灭而绝之,是不可能的。但寡欲、节欲是可以的。人要通过“克已”的修身功夫,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欲望主宰心灵、精神和生命。否则,人伦尽废,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夫妇无情,兄弟无爱,朋友无信。这样就会人心紊乱,社会无序。只有克制欲望,克除私欲之蔽,成已成德,才能明理入道,社会才能宁静和谐,秩序井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34)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物质利益?

儒教的社会理想就是要建构天下为公,共同富裕,人人衣食不愁,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壮有所用的美好社会。而基本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利益是必须的。因此,儒教主张励民致富,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贫困状况。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社会里,贫穷是一种耻辱。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一种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

儒教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也强调追求物质利益过程中,手段的正当性。儒教倡导明“义利之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于如浮云”。用不道德的手段,用不义的行为去追求物质利益,这不是君子所为。利益,要取之有道,合于大义则取之,不合于大义则不取。所以,在谋取利益时,绝不能损公肥私,损人利已,更不能伤天害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小人为了物质利益,不择手段,损人害公,背信弃义,甚至于铤而走险,亡身货利。君子则散财于民,把物质财富用于社会,用于民族国家的公益事业,用于天下苍生,以实现自己道德生命的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35)什么是儒商?

儒商是儒教人格的一种特殊类型。儒商出现于16至18世纪,这时期,由于社会工商业的繁荣,商业由“末”变“本”,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被打破,四民异业同道。儒教士大夫阶层多有弃仕入商者。儒商阶层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分布各地的大型儒士商邦团体,如:徽商、晋商、粤商、临清商等等。

作为儒教人格类型之一的儒商,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儒商是一种复合型人格,即亦儒亦商,既是儒者,又是商人。儒商特指信仰儒教的商人。成为儒商的首先条件是,必须信仰儒教,坚守儒教教义,遵循儒教道德规范。

所以,儒商并不是指那些“好学上进”、“有知识文化”、“气质儒雅”的知识分子商人,或“文化型商人”。而是特指信仰儒教,有儒教的价值关怀和生命人格,守儒教行为规范的商界人士。儒商,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士魂商才”,既有儒者士大夫的精神与灵魂,又有商界人士的精明才干。身在商海,却不为私欲瘴蔽,不被财富腐蚀,有商界君子之风。明“义利之辩”,守诚信之德,崇圣人之道,以家国天下为已任。热心公益,散财于民,以商弘道。这样的人才能称儒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36)信仰儒教为什么不用“出家”?

儒教是“入世间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教的基本教义。儒教不仅不主张出离世间的修行,反而极为强调“事上磨炼”。在儒教看来,天道不离伦常日用,修人道就是修天道,明事理就是循天理。人道事理就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的具体落实和安排。良知之道,性命之道,人伦之道,为政之道,齐家之道都与天道相贯通,明人道则知天道,知事理则明天理。

儒教非常重视“家”,“家”对于儒教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依儒教,家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单元,国是家的放大,家国本为一体,家国不分。儒教的人伦大道既是齐家之道,也是治世经国之道。儒教的宗教生活也是以家为基本单位的,家庭同时也是儒教最基本的道场。普通人对“天地君亲师”的告拜与祭祀等宗教活动,都是在家中进行和完成的。因此,信仰儒教不能“出家”,而应该“齐家”。要努力治家,在家国天下的“日用常行”与“事上磨练”中来修身成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37)怎样才能成为儒教信徒?

要成为一个儒教信徒,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虔诚地信仰“天地亲君师”神灵。
②力所能及学习儒教经典。
③按照儒教的礼仪及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④自觉履行圣徒的义务,如:交会费、做义工、施财聚德等等。
⑤矢志传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38)儒教的圣地在哪里?

儒教的圣地就是圣王孔子诞生的地方,在山东省曲阜市,尼山。曲阜是儒教的圣城,那里有孔庙、孔府和孔林。尼山是孔子诞生的地方,孔子诞生在尼山的一个小山洞里,这个山洞叫夫子洞。

到曲阜朝圣,是千百年来儒教的一个传统,也是儒教信徒的心愿。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将相、社会名流,甚至外国元首都曾到曲阜朝圣。清代乾隆皇帝弘历九次到曲阜朝圣,是历代帝王到曲阜朝圣次数最多的一位。

儒教信徒,在有生之年都应该到曲阜朝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4-28 2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