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27|回复: 0

《道德经》与基督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2 19: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忠文


基督教的《新约圣经.约翰福音》里一开头就如此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太初有道"的"道"原作Logos(逻各斯),中译者以为近乎老子《道德经》之"道",遂以"道"译之。对此,胡适说:"受过现代语言训练的人大概都会把Logos译作'名',即是《老子》第二句里的名。"

陈其南则指《圣经》"太初有道"的"道"为上帝的话语。他说:"《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劈头:'太初有道'……英文翻作word……原来是'说话'的道,这个'道'是'可道'的'道'。上帝一'道',话语一出,这个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在内乃随之而生生不息。"

诺克思(Ronald A. Knox)曾把"太初有道"英译为"太初有言"(At the beginning of time the Word already was.)这里无论是"道",还是"言"都是神
圣的,它与神同在,同质。不过,罗塞尔(B. Rusell)却以为误译。

"言"是根据《圣经》原文Logos翻译的,后者通常的意义也确定为"语言"(word)。也有的英译本作: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the sam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 All thing were made by him.(中译大意为:最初有言语,言语与大神(上帝)同在,言语就
是大神;最初言语便与大神同在,万物就是由他创造的。)

雅可布.布朗斯基承认"太初有道"指的"一开始就是词"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他说:"就整个的信息而言,一开始是句子。" 这
当然是一种世俗化的说法,《约翰福音》里的Logos作为语言,带有极大的神圣性与神秘性,且被看作具有创生力的一种原质,一种"命令",就像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那样。

在古希腊,逻各斯一词出现在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540-480)的著作中,
目前仅存残篇。赫拉克利特的主要思想是在论述逻各斯为一基本理由存在,万物由之统一为一;逻各斯被认为是"变中唯一的不变"。赫拉克利特著作的开卷便说:"这个逻各斯虽然永恒存在,但人们在听说他以前,或第一次听说它时,都对它是无知的。因为虽然万物都按照逻各斯而生,但是我们在区别事物的本性并表明其实质时所说的那些话和刻苦完成的著作,人们被询问时却异常生疏。另一些人则不知道他们醒时所做的事情。"又说:"不要听从我,而应听从逻各斯,承认一切为明智的。"这便是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简单扼要的说明。


当代权威的希腊哲学史家格思里曾将逻各斯一词在古希腊著作中的歧义归结为十一种,分别加以考证,认为它原初指普遍原则和意义,指叙述、思维和理性。据格思里(K.C.Guthrie)多卷本《希腊哲学史》的考据,这个词在希腊著作里竟有十一种用法:(一)叙述;(二)名誉;(三)意见,思想(与感觉对立);(四)原因、理由、推论;(五)事实真相;(六)比例;(七)尺度;(八)一般原则或规则;(九)理性的力量;(十)定义,公式;(十一)英语无对应的意义。但他认为第一义较为古老,早期常指deceptive talk(诡言),用作"普遍原则"或"规律"是
公元前四世纪的事,而用作"理性能力"则公元五世纪都较难发现。

耶稣是上帝的"道"乃《新旧约圣经》的明文:"因有一婴儿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赛亚书9:6)耶稣自己说:"我与父原为一",表示他和上帝同等同尊同荣。"他创造诸世界,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希伯来书1:3)

耶稣基督既然是神,为何不从天直接降下,而须经过胎生成为有血肉之体的人呢?《希伯来书》第二章给了我们很好的解说,著者首先说到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万物都服在他脚下。他明明是神;但是他必须道成肉身(来1:1-3;2:5-9),才能为人尝了死味,担当了世人的罪孽。(来2:9)"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2:14-15)"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成为人的样式)",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2:17-18; 4:15-16)

对于"太初有道"的解说,不妨参阅当代两本具有权威性的中文圣经版本,即《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以及《中文圣经启导本》。《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在注解中指"太初"一词出自《旧约圣经.创世记》一章一节的"起初,神创造天地"。对于约翰所使用的"道"一词,《研读本圣经》说:"希腊人用这个字时,不单是指口说出来的话语,也指未说出来而仍存在心思之内的话语--即指理性,或因由。当希腊人把这个字用诸宇宙时,他们是指统管宇宙万物的那个理性的原理。至于犹太人却这个字来指神。因此约翰在此所用的这个字,对犹太人和希腊人均有意义。"接着,《研读本圣经》又指出"道与神同在"的"这个'道'与父神(上帝或圣父)有别";而"道就是神"则说明"耶稣在各方面完全是神"。(1988页)至于《中文启导本圣经》对《约翰福音》一章一节的注解则较为全面和详细:"'道'字的希腊原文为Logos,英文圣经译为'Word'(话语)。这个字的来源,有人以为是亚兰文(耶稣用的话语)旧约中的Memra。此字在文体结构上虽有'主的话语'的意思,但实质上是'主'的同义字。这个字也不可能源于希腊哲学,因为希腊哲学用这个义为'思'或'思的表达'的字,所指的是宇宙的普遍性规律,神在此观念中并无地位。追寻用此字指'话语'的来历仍应回到圣经中。《创世记》开头处就用了'神说':神用口中所出话语创造天地与万物。先知书记载众先知说预言,常用'耶和华的话临到我':神用口中的话语来指挥人类历史的道路与方向。中文把Logos译为'道',既有'充塞天地之理'的意思,也有'言'与'说'的含义,是此字十分恰当的翻译。约翰为什么不用希腊文Sophia(智慧,见《箴言》8:22-36)这个旧约常用来代表神的字,而要用Logos呢?很可能因为Sophia为阴性,道成肉身这件事需要一个阳性字来表示;而这位道成肉身的神子不只是宇宙真理的化身,他自己也是传讲的内容。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他;他是那未有世界以先就有的'智慧',是那立定天地的'话语',是福音信息中的万人生命之道。他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1482页)

腾守尧在《道与中国文化》一书曾谈及道与基督教上帝的问题。他说:"基督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它只承认一个万能的神,在它看来,上帝是万能的和至高无上的思想是一致的。"(118页)又说:"道家对待'道'的态度,与基督教对上帝的态度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看到,道家和基督教一样,都是著眼于一种'远爱'……道和神一样,只有一个,不管是什么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富之百万大亨,穷至分文皆无者,只要信奉这个'一',大家都平等。"(124页)

有关《道德经》与《圣经》的比较宗教学文献,《道与言华夏文化与相遇》一书可说极具参考价值。其相关的文章包括《<道德经>论及天主圣三吗?》、《碗的默想--<道德经>与东方基督教之虚己基督论》、《<老子>书中的基督教价值》、《圣言与道的和合》、《约翰福音引言的'道'与中国之'国'》。

此外,近期远志明著有《老子VS圣经--跨越时空的迎候》,更亲自注解
《道德经》,其书名为《老子原文与译文》。《老子VS圣经-跨越时空的迎候
》一书共分为三部,即(一)大道七说(原道篇),论述自在者说、造化者说、超越者说、生命者说、启示者说、公义者说、拯救者说;(二)道的化身(圣人篇),论述先知、祭司、君王、本像、使命、降卑、牺牲;(三)为道之道(灵修篇),论述为道之要则、为道之功夫、为道之比喻。至于远志明所著《老子原文与译文》一书,则采用"基督化"的诠释方式。最明显的例子详见《道德经》第四章的注解:"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的'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这是不对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第6页)

真理其实并不局限在某一个宗教里,有许多的层面让我们去体会与感受。犹记得有一名基督徒曾对我说:"老子不认识道,道就是上帝。"这显然是根据《新约圣经.约翰福音》中的卷首语:"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其实,老子并非不认识道,而是"道可道,非常道"(本文总结时会引用印度心灵大师奥修对此名言的解释)。我在《老子之道与回教上帝观》的附录中有一篇《逻各斯与老子之道的比较》的文章,已论及此事。我的研究结论是基督教之"逻各斯"并不适合翻译成"道",而且就算是坚持译此为"道",也不过是属于"可道"的"圣言"。沈遐淮先生曾将《约翰福音》重新翻译,并将其开卷语译为:"开端就有话语,这话语是和神在一起的,这话语亦就是神。"(《清真溪流》815页)他坦诚认为这是为了忠于原文,也将"话语"的宝贵表达出来。他说:"言为心声。话语就显现了神的存在。"

在此,就《圣经》的价值观略为论述其"道"。在旧约时代,犹太人对"道"的概念有三。其一,基督教之"道"的原意,含有"上帝的话"之意,宇宙各样事物的发生,均是"上帝说话"的结果。(详见创世纪首章)后来,基督教之"道"便发展具有神性的概念。其二,《旧约圣经》对"道"与智慧都有人格化的描写,并可交互并用,诚如所罗门王在《箴言》八章22至32节所说:"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没有深渊,没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耶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他立高天,我在那里;他在渊面的周围,划出圆圈,上使穹苍坚硬,下使渊源稳固;为沧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过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踊跃在他为人预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众子阿,现在要听从我,因为谨守我道的,便为有福。要听教训,就得智慧,不可弃绝。"这里提到智慧是在创世之前就有,与上帝有极亲密的关系,并且是与耶和华有别的一体,可说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即圣子耶稣基督。旧约之"道"被认为是创造万物的媒介,约翰对"道"(逻各斯)即由此发展而来。其三,晚期的犹太主义认为"道"是一种实体,即是人格化的中保。

至于新约时代的基督教之"道"从约翰福音看来则具有五种性质:(一)时间性,'太初'一词含有'宇宙历史的起始'及'宇宙本体的根源'之意。创世以前,基督教所谓的'道'已存在,而道成肉身的耶稣是神性启示和救恩历史的中心。(可参阅《约翰福音》8:58 ;17:5)(二)本体性,"道与上帝同
在,道就是上帝",表示基督教之"道"与上帝是一体而不可分,他是上帝的自我显现,在本质上与上帝共存,其存在无时间性的限制,也非居于受造地位。(三)媒介性,《约翰福音》一章三节说,万物是藉着'道'造的,'道'曾参与创世之功,创造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以外并不存在,一切受造之物均藉他维持。(四)具体性,《约翰福音》一章十四节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这表示基督教的上帝藉着耶稣进入人类的历史之中。由此,不可见的基督教之"道"成了肉身,可见、可摸(《约翰壹书》1:1)、具体实存、住在人间,表彰上帝的神性。(五)启示性,约翰福音一章14节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根据基督教教义,道成肉身是为了使人认识真正的上帝。因为从来没有人看过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8)

普遍上,基督徒对于老子之"道"虽然微有赞许,但始终认为它比不上基督教之"道"。吴恩溥牧师在《成功的钓人渔夫-个人布道的伟大使命及策
略》一书中如此说:"道德经有一个'道'字,老子把'道'作为造物主的代名词。虽然老子对于造物主只是推理而得,但证明罗马书第一章十九。二十节的话确实可靠。约翰福音开始'太初有道',道字英文是word,我想当初翻译中文圣经的人,是熟识道德经,因此把word译为'道',真是妙极。……这个'道'的本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同时这个道极其伟大,至于'我不知其名'。……老子对于上帝观、宇宙观的认识,虽然模糊,但方向却十分正确。"(126页)在此,我对吴牧师的言论,略作简析。老子之道虽被指为"推理",但《圣经》还得靠《道德经》来证明,徒然显其不足之处。实际上,《圣经》是不需"证明"的,一切的启示只是为了"显明"。将《约翰福音》的逻各斯翻译成"道",很显然的是借助《道德经》的普及性来宣扬基督教之"道"。老子对'道'的'不知其名',并不意味着他对真理缺乏深度的认知与体会。杨世昌在《微观哲学》一书里曾经如此论述老子"强为之名的原则":"整本《老子》就是按照强为之名的原则,描述那个惟恍惟惚寂兮寥兮的'道'。许多评论家往往说《老子》是一本提倡消极的书。我却深深地感到古今中外还找不到第二本哲学著作,如此积极地探索如何处理不可名对象的办法。无论是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无论是培根的《新工具论》。在这一课题上都无法匹敌。"(第40-41页)

《道德经》第四章的"象帝之先"虽然被诠释成老子否认上帝的存在,但并不表示老子的道论无法探讨上帝观。名玄幻小说家黄易在《上帝之谜》里就曾借用《道德经》的观点来解说其上帝观:"我们的宇宙出现之时,一股庞大无匹的力量,同时诞生。他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应往何去?他感知的范围无始无终,能延伸至宇宙无尽的深处,也能贯通其他时空的异域、其他的宇宙。他在这宇宙内以超越光速千百倍的速度旅行,探索每一个星球、搜寻其他类似他的'生命'和'力量'。……中国老子《道德经》所载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运行而不殆……'不正是……'他'的写照?在以千亿年的某一久远年代,他厌倦了永无止境的旅行。于是,他选了虚空中一个平凡的星体来居住,并不像我们那样建屋居住,而是他的力量与星体的每一个分子、每粒泥土结合。每一个分子也吸藏了他的力量和生命,再也难分彼此。于是地球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产生了生命的火花。他是生命的汪洋,一点一滴均可引发其他生命形式,于是地球成为了虚空中与众不同的地方,那是'生命的所在地'。"(第176-178页)虽然黄易先生的上帝观具有玄幻式的构思,但也确有其启发性所在。

--节录自《《老子道德经》在比较宗教学中的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5-1-22 12: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