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9|回复: 0

二、祈祷与宁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21: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風吹拂   



我们知道祈祷与宁静之间有着某种关连。但当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生活中的静默时刻,它看来并不是永远平和的,寂静无声也完全可以引起恐惧。

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宁静有深刻的认识。他写道:

“静”是夜晚,

是一个既无月光泻影,

又缺星星闪烁的夜晚。

当你孤零零的独自一人;

当你被人咒骂时;

当你变得一无所用

——没一人需要你时,

这儿存在着如此凝重的静寂,

令人毛骨悚然。

除静寂之外,这儿一无所有。

即使你竖起自己双耳、

睁大自己双眼,

伴随着你的仍是不含希望、

不可解脱的静寂。

没有光亮、没有希望的夜晚,

我独自陷于自身的罪恶之中

没有宽恕、没有爱情。

最后,我怀着绝望心情去寻找朋友。

我徘徊在街头,只盼见到一个人

哪怕一个标记或一丝声响也好,

但全然徒劳……

然而,“静”也可以是这样的夜晚:

繁星点点,满月高照;

远处的小屋透露出诱人的灯光,

宁静的氛围被平安与光雾充塞,

空廖的大教堂里传来麻雀的叽喳声。

我的内心渴望唱出欢乐之歌,

孤独无依之感离我远去。

在期待中跃出圣咏中的优美词藻。

在颂念“万福玛利亚”时,

我忘却了自己的孤单。

在圣咏抑扬的旋律中,

我体验到“我是我,你是你”,

但我们之间互不畏惧。

当我们停止交流,沉浸在宁静中时,

聆听到了天使带给我们的平安信息。



正如这两个不同的夜晚,宁静也使你产生不同感受:一个带给你恐惧感,另一个却带给你平安。对很多人来说,宁静是可怕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在无声无息中该做些什么。如果他们离开了城市的喧哗,来到一个没有汽车轰响,没有轮船鸣笛,没有火车长哨之地。同时,那儿也没有收音机与电视机的播送,没有CD和磁带的放音。他们觉得自己整个的身心被一股强烈的烦躁所控制,就如鱼儿被扔到干枯的陆地,无能为力。有些人缺少音乐声陪伴,就无法学习。如果迫使他们进入一房间,却没有持久的声音传扬出来,他们会感到越来越紧张。

这样,对我们多数人来说静谧变得可怕的了。静谧属于正常现象而喧闹声使人烦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人们已习惯于生活在喧嚣之中,相反,宁静却以它陌生的面貌使人感到心烦意乱。所以,不难理解,人们以这种方式来体验静谧,一定会感到祈祷是件困难的事。

我们与宁静已变得越趋越远。如果我们去到海滨或到树林中去举行野餐,耳机成了我们不离身的好伙伴。看来,我们已不能忍受静谧。其实,宁静中充满了声音:微风的簌簌声,落叶的沙沙声,小鸟的扑翼声,海浪的拍岸声……即使这些声音都听不见,我们仍能听到平稳、均匀的呼吸声;双手摆动,摩擦皮肤的瑟瑟声;脚步踏出的轻微柔和的叭哒声;甚至喉中吞咽口水也会发出声音。只是,我们对这些习以为常的宁静声,是个听而不闻的聋子。

当我们被邀走出这个喧闹世界,进入另一个充满柔和音调的宁静中去时,我们常会变得担惊受怕。就好象一群望着房屋墙垣倒塌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一片露天旷野里;就好像遭到强暴而被剥去衣服的受害者;或好像一群被扔出鸟巢的未成熟的雏鸟。我们的耳朵开始疼痛,因为失去了那些熟悉的喧闹声。我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于那些噪声,它们仿佛是保持我们身体暖和的羽绒毯子。我们好像瘾君子一样,被迫经历毁灭的痛苦历程。

但是,比摆脱外来喧闹声的困扰更为艰巨的是,培育内在的宁静感,即滋养心灵的静谧感。看来,一个紧抓一切闹声不放的人,已经失去了与内在自我相接触的机会。内心深处发出的提问,着实无法加以回答。游离迷惘的心情不易被澄清;盘缠不清的愿望不易被理直,混淆复杂的情感不易被理解;所有这些内在的残留物都引起一阵混沌感情的翻腾,永远没有机会得到清除。

不足为奇的是,当我们断绝了所有的日常喧闹后,内在的一个新的喧哗声却又冒了出来。它从混乱的心情中发出,为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大声呐喊。进入一个安静的房间,并不能自动地带给我们内心的宁静。当你已处在没一个人可交谈,没一个人来聆听的客观状态之下,一个内心的争论声开始涌出。这声音通常比我们刚刚刻意逃避的外来喧嚣声来势更猛。许多未解决的问题联声叫嚷,企图引起我们的注意;挂心的事接二连三涌现;抱怨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所有的一切都在请求被听取。有时候,我们面对着这些打成死结的情绪,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你尝试在身外的许多事情中寻找一种转机,却仍不能避免与内心的冲突,这引起了你的惊讶。“我已经完成了所有该做的工作,我还应做些什么呢?”这问题使得许多人都从自身逃开,却紧握住一些事情不放,仿佛这些事可使他们看来显得很忙。他们仿佛都会说:“若我没有很多朋友可交谈,没有音乐可欣赏,没有报纸可阅读,没有电影可观看,那么,我该转向何方呢?”问题并不是在没有朋友,没有新的印象来饱我耳目之福时,我们是否还能活下去——显然,我们不能——问题在于我们是否间或成为单独一人,紧闭双眼,平缓地把一切喧哗声推向一边,而仅仅静坐默想。

让自己处于平和与宁静的景况,并不等同于使自己处于睡眠状态。事实上,静坐的意思是完全苏醒着,密切地注意着内心的每一个思维活动。它要求你克苦修炼来认识到一股迫切地要求你起来,并再次前进的强烈愿望,这就像一种诱惑你去寻找近在你手边的东西的愿望一样。它提供你自由,让你逍遥遨游在自己的心田里,把树叶耙集在一起,清扫出一条小径,以便让你容易地找到进入你内心的道路。也许,当你初次碰到这条“不熟悉的地带”时,你会产生害怕和不确定感,但是,慢慢地但肯定的,你将发现它的条理性和亲昵感,这样就会加深你渴望呆在那儿的心愿,像呆在家里一样。

带着这种新的确信感,让我们再次重新从内心来征服自己所拥有的生命吧!随着我们对“内心世界”有了新的理解,即对其中的爱与恨、温柔与痛苦、原宥与贪婪都能加以区分、加以巩固,及给与更新后,柔和双手的奥秘就涌现出来了。这是园艺工的一双巧手,它们仔细地为新种子成长开辟场地;在清除野草时并不显得鲁莽,只根除那些对年轻的成长造成威胁的杂草。

在此祥和规律下,我们能再一次成为家庭的主人;不仅在白天是主人,在黑夜也是;不仅是清醒时的主人,在睡梦中也是。一个即拥有了白天,也一定会占有夜晚。睡眠不再是陌生的黑暗,而是透过一层柔软的窗纱,梦继续在与我们作着交谈;我们怀着感激之情接受她所发出的信息。梦中之道与我们醒时行走之道同样值得信任,不需要任何惧怕。

若我们不躲避静寂,以上的一切都是可能实现的,尽管并不容易做到。从外界渗透近来的喧闹声,持续不断地妄图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内在的喋喋不休又无休止地激起我们的焦虑不安。许多人感到陷入这个诱惑和这个畏惧之间的陷阱中了。由于他们不能转向内心世界,他们就在喧闹声中寻找安谧,即使他们自知在那儿永远也不能找到它。

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当你进入到宁静之中,那你已经接受了一份礼物,那就是在语言的真切感觉中接受了一份礼物,那就是在语言的真切感觉中的承诺,这个宁静的承诺就是新生命能够诞生!这是一个平安与祈祷的宁静,因为它带领你回归到时时处处引导着你的上主那儿去。在此宁静中,你不再存在被驾驭的感觉;你发觉即使你与他人在一起时,你依然可以成为你自己。你意识到,你并不是一架电脑,机械的任人摆布,你能自由地控制自己,做许多事情。这是一种“神贫”的宁静,在那儿,你学会在合适的观点中来窥视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宁静中,错误的虚假被仍到一旁,你再次保持了一定距离来看待世界。


在你所关心的一切事物之中,你能这样向上主祈祷:

亲爱的天主:请你在我宁静的内心温柔地说话吧!

围绕着我的外界的喧哗声大声地叫嚣着,我所害怕的内在烦闹声也喋喋不休地硬把我从祢那儿推开。上主,请帮助我确信祢仍与我在一起,即使我听不到祢的声音。

恩赐我的双耳能聆听到祢细柔的声音在说:“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快到我这儿来吧!我要让你们得到安息,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让这个可爱的声音成为我的向导。阿门!

 

默 想:我什么要躲避宁静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4-12-22 20: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