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5|回复: 5

【转帖】解放前教会对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8 12: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放前大批教士来华,深入内地,备尝艰辛,除传教外,为中国人民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产生了广泛影响。诸如教育平民、施医救急、抚孤慈幼、赈济灾民、破除迷信、戒绝鸦片、禁赌废娼、解放妇女等等。

教会在中国所办学校取得惊人的发展。1889年,教会学校学生总数不到一万七千人。到1918年,教会学校约一万三千所,学生总数约三十五万名。估计到1926年,教会学校总数约达一万五千所,学生共约八十万名。而到了1937年,教会学校在校学生估计总数约一百万名,其中大学生约八千名,中学生约九万名,其余为小学生及一些神学院校学生。其中基督教重点放在大学,天主教则放在小学和神学。

另据统计,在1914年,教会学校有一万二千多所,学生约二十五万名;当时中国官立学校共五万七千二百六十七所,学生共约一百六十三万名,与教会学校的比例学校是五比一,学生是六比一,由此可见教会教育在当时的比重了。教会特别重视高等教育事业。据1917年日人统计,在外国人办的初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学生总数的4%,中等学校占11%,而在外人办的高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新式学校学生总数的80%。

1926年以前,中国国立大学只有北京大学一所,省立大学只有山东大学、北洋大学两所,私立大学五所,而基督教会所办大学,则有十六所,著名者如基督教所办之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广州岭南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杭州之江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等。包括天主教所办之北京辅仁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学院。除过普通教育外,在针对残疾人所进行的特殊教育方面,基督教会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首创之功,不可磨灭。

总之,在教育上,单就美国言,如郭沫若1950年在政务院第65次会议上报告总括的:“根据一九三六年的调查,美国教会及救济机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4190万美金。其中,医药方面占14.7%,教育方面占38.2%,宗教及救济活动费用占47%。”教会教育在40年代亦有很大的发展,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诚如胡适所言,“这几十年来,教会在中国设立了很多优良的大学和中学,它们对于近代的学术实在有很多的贡献和影响,可惜现在又都没有了。”

所有这些学校的设立,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人文学术,引进西方新式教育体制,造就一代新式人才,无疑起了开先河的作用,其对几千年的旧式封建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文章来自:信仰的天空(http://xinyangdetiankong.5d6d.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xinyangdetiankong.5d6d.co ... tid=2620&extra=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3: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会失去了它的社会性,是教会的不幸,何尝不是中国的不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23: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上,据1936年第13期《基督教会年鉴》统计,基督新教34个差会在华创办的医院,分布全国各地,至抗战爆发,总数达260个。此且不算天主教会所办医院。《剑桥中国晚清史》讲,“1876年有四万一千二百八十一名病人在四十所医院和诊所接受过治疗;三十年后,据报道每年至少有二百万病人在二百五十所教会医院和诊所接受治疗。”有人总结过,“教会医疗事业从一八三五年开始,一直到一九四九年的一百多年间,在中国共设有二万五千张病床,五千万美元的投资,平均每年约有四百名外国医护人员在这些医院工作。”

另据统计,至辛亥前,西人译著西医书籍达100多种,内容涉及诊断法、绷带包扎法、皮肤病、梅毒、眼病、炎症、医学原理和实践、药物学、热病、卫生学、外科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其基本为传教士所为;此外,他们还开办药厂、创办医学报刊,传播现代医学知识。所有这些作为,无疑为救治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民众的疾苦,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10: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略看了下一楼,很多数据不实。

仅举一例:
(第四段)1926年以前,中国国立大学只有…(中间省略)…包括天主教所办之北京辅仁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学院。

辅仁1927年才升格为大学,在此之前只是“辅仁社”。
震旦也值得说一下,虽然名义上是个大学,但马相伯他们撤出另办复旦之后,震旦一度指剩下两个学生,在民国政府的教育水平评估中,震旦曾被评为“教育质量极差”的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更正,据说震旦学院的招生标准是:1.精通古文,能作优美精确翻译;2.中文书本知识广博,熟悉时事,以利于选择翻译中国最需要的西文书藉;3.有良好阅读习惯,能妥善应付紧张的课堂学习和广泛的独立研读。学生可由推荐或本人证书入学,学费年捐银一百两,多捐不限,试读一个月,如达不到校方要求标准,随时令退学费退还。清贫学生可以著作自荐,试读合格后免交学费,毕业后为学院半薪译书2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1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更正,据说震旦学院的招生标准是:1.精通古文,能作优美精确翻译;2.中文书本知识广博,熟悉时事,以 ...
刘幼民 发表于 2011-1-23 22:27


旧时大学(尤其是教会学校)多有名不副实之憾,传教士来自教育制度健全的国家,一开始就把各类章程文案制定得很完备,但是现实中往往是达不到的,也就造成了很多学校空有college甚至university之名,但实质仅相当于预科甚至中学,这些学校被称为“戴帽大学”,在清末民国广泛存在。真正高质量教会大学是在民国之后与公立大学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天主教学术论坛 discuz已被腾讯收购,本站已无法再保证客户信息安全,请在发表信息时三思。

GMT+8, 2025-1-22 12: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